民国时期,四川的土司制度经历了重要的变革和调整。四川的土司主要分布在川西北的茂县、汶川、松潘、理番、懋功、黑水等藏羌民族聚居地区。尽管部分土司制度在清末民初有所改革,如“改土归流”,但土司和土官在藏羌民族中仍具有较大的影响力。
一些主要的土司包括:
-
沙马宣抚司 :原驻牧昭觉县古里拉达区日哈乡,后搬迁至雷波县瓦岗区米谷乡。汉姓安,彝族称为“沙马兹莫”。
-
邛部宣抚司 :驻牧甘洛县岩润地区。汉姓岭,彝族称“使子兹莫”。
-
木里土司 :位于今凉山州木里县一带,其辖区涵盖了木里县的大部分地区。统治家族为项氏家族,在藏语中称“甲波”,汉姓项。
-
卓克基土司 :位于今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马尔康市卓克基镇。家族在当地统治历史悠久,土司索观瀛积极参与地方事务,与周边土司及政府都有一定的往来和互动。
-
梭磨土司 :在今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马尔康市梭磨乡一带。
此外,民国时期四川的土司制度还受到军阀防区制的影响。1935年底,国民党政府将羌族地区划入“四川省第十六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管辖,专署即设在茂县,并实行保甲制。
总的来说,民国时期的四川土司制度在保留传统的同时,也受到了现代政治和军事制度的影响,逐渐走向衰落和最终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