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州并不属于河南省,而是安徽省的一个地级市。以下是关于亳州的地理位置、历史背景和行政管理的详细信息。
地理位置
地理位置概述
- 亳州位于安徽省西北部,地处华北平原南端,是皖豫两省交界的地方。
- 亳州市地理坐标为东经115.75°至116.9°,北纬33.86°至34.25°之间。
与河南省的关系
- 亳州与河南省的商丘市、鹿邑县、柘城县、虞城县、夏邑县、永城市等地接壤。
- 由于地理位置接近,亳州与河南省的一些地区有着密切的经济和文化联系。
历史背景
历史沿革
- 亳州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是中华民族的古老文化发祥地之一。
- 商成汤灭夏后,建立商朝,都于亳190年。
- 三国时期,曹操在此屯兵兴学,孕育“建安风骨”。
- 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刘福通起兵反元,拥韩林儿在亳州称帝,建“宋”政权,以亳州为国都。
重要历史事件
- 亳州曾是曹操、曹丕、曹植的故乡,曹操运兵道被誉为“地下长城”。
- 亳州在元朝属于归德府(今商丘),明初划到凤阳府。
行政区划
行政区划现状
- 亳州市下辖1个市辖区(谯城区)和3个县(涡阳县、蒙城县、利辛县)。
- 谯城区是亳州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经济发展
- 亳州是中国现代中医药产业的重镇,拥有全国最大的中药饮片加工产业集群。
- 亳州还大力发展绿色食品产业、药食同源及大健康产业、新能源新材料产业等。
亳州位于安徽省西北部,地处华北平原南端,与河南省接壤。尽管亳州在历史上与河南省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它始终是安徽省的一部分。亳州以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地理位置,被誉为“中华药都”,并在近年来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和优化营商环境,展现出强劲的经济活力。
亳州在哪个省份?
亳州位于安徽省西北部,地处华北平原南端,为皖、豫两省交界。以下是关于亳州的一些基本信息:
地理位置和面积
- 地理位置:亳州位于安徽省西北部,地处华北平原南端,为皖、豫两省交界。
- 面积:全市行政区域面积8374平方公里。
行政区划
- 下辖区域:亳州市下辖涡阳县、蒙城县、利辛县、谯城区。
历史沿革
- 历史背景:亳州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商成汤灭夏后,曾在此建立商朝的都城。北周大象元年(579年),改南兖州为亳州,亳州之名始见于此。
经济发展
- 经济发展:亳州素有“南北通衢,中州锁钥”之称,明清时期因航运盛极一时,有“小南京”之称。近年来,亳州不断加大交通基础设施投入,区位交通优势进一步凸显。
亳州有哪些著名的景点?
亳州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自然景观,以下是一些著名的景点:
-
曹操地下运兵道:被誉为“地下长城”,是中国现存最早、规模最大的地下军事战道,全长约8000米。
-
花戏楼:以砖雕、木雕、铁旗杆“三绝”闻名,是晋商文化和徽商文化结合的典范,1988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华祖庵:祭祀东汉名医华佗的场所,集庙祠、故居、药圃于一体,游客可以参与针灸体验和五禽戏学习。
-
南京巷钱庄:保存完好的清代钱庄建筑,展示古代金融业的运作模式,是国内最完整的古钱庄之一。
-
亳州市展览馆:集文化展示、知识传播、公众参与等功能于一体,设有城市规划、文化旅游等多个展区。
-
康美中药城:全国规模最大、配套最全的中药材交易中心,日上市中药材2600余种,年交易额超300亿元。
-
曹氏家族墓群:包括曹操父亲曹嵩的墓和其子曹昂的墓,2001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道德中宫:始建于唐代,是为祭祀老子而建的宫观,体现了道家文化的影响。
-
林拥城景区:集生态旅游、休闲度假、科普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园区,拥有音乐书吧、欧风园等多个景点。
-
古井酒文化博览园:展示古井贡酒千年酿造工艺,包含明代窖池群,游客可以品尝古井原浆美酒。
亳州的历史文化与传说有哪些?
亳州,这座拥有悠久历史的城市,不仅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更是道家思想的发源地和中医药文化的摇篮。以下是关于亳州的历史文化与传说的详细介绍:
历史文化
- 历史沿革:亳州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夏商时期,曾是商汤的都城,称为“南亳”。在春秋战国时期,亳州先后属于陈国和楚国,楚平王在此修建了谯城。秦朝时期,亳州设立谯县,正式纳入中央集权体系。东汉时期,亳州成为军事重镇,曹操曾在此招兵买马,为曹魏政权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 文化传承:亳州是道家思想的发源地,老子在此出生,庄子也与此地有着密切的联系。此外,亳州还是华佗的故乡,被誉为“中华药都”,中医药文化在此得到了广泛的传承与发展。
传说故事
- 华佗与五禽戏:相传华佗在亳州行医时,模仿虎、鹿、熊、猿、鸟的动作创编了“五禽戏”,用以强身健体。
- 曹操七十二疑冢:曹操临终前为防盗墓,设七十二座疑冢,亳州曹操家族墓群规模宏大,具体位置至今成谜。
- 花木兰与木兰祠:尽管花木兰的籍贯存在争议,但亳州仍建有木兰祠,传说她代父从军后归隐于此。
- 陈抟传说:陈抟是北宋时期的著名道士,传说他在亳州隐居,传授道家思想,留下了许多关于他显神通的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