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鸣区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北部,是壮族的发源地之一,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以下是对武鸣区的详细介绍。
地理环境
位置和面积
- 武鸣区位于南宁市北部,地处北纬22°59′—23°33′,东经107°49′—108°37′之间,总面积3389平方千米。
- 区境从东到西最大横距111千米,从南到北最大纵距97千米。
地形地貌
- 武鸣区地形以丘陵为主,占总面积的63.5%,山地占6.7%,平地占20.9%,其他地形占8.9%。
- 东部大明山连绵高耸,西北部高土坡连绵,西南部为石灰岩群峰,中部是丘陵、岗地、平原相间交错,呈小盆地。
气候条件
- 武鸣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光热充足,雨量充沛,夏季炎热多雨,春秋季易旱,冬季温暖少雨,偶有霜雪。
- 年平均气温21.7摄氏度,年降雨量1100-1700毫米。
历史沿革
行政区划变迁
- 隋开皇元年(581年)设武缘县,宋天圣五年(1027年)武缘县治所迁至武鸣区城厢镇。
- 民国元年(1912年)改称武鸣县,1983年10月8日划归南宁市管辖,2015年2月16日撤销武鸣县,设立武鸣区。
重要历史事件
- 武鸣区是壮族的发源地之一,壮语以武鸣方言为标准音,被誉为“中国壮乡”。
- 每年在武鸣城区举办的中国壮乡·武鸣“三月三”歌圩活动已成为中外民族文化交流的平台。
经济发展
经济概况
- 2023年,武鸣区地区生产总值423.65亿元,同比增长7.2%。
- 农业方面,粮食安全底线牢固,糖料蔗种植面积30万亩,进厂原料蔗135万吨以上。
- 工业方面,石头、木头“两头”产业集成度提高,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
主要产业
- 武鸣沃柑是全国沃柑种植面积、产量最大的县区,全产业链产值超百亿元。
- 数字经济、现代服务业、商业贸易等领域也取得显著发展。
文化特色
壮族文化
- 武鸣区是壮族的发源地之一,壮语以武鸣方言为标准音,被誉为“中国壮乡”。
- 每年在武鸣城区举办的中国壮乡·武鸣“三月三”歌圩活动已成为中外民族文化交流的平台。
非物质文化遗产
- 壮族“三月三”歌圩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具有历史性、传承性、群众性、广泛性、丰富性、系统性、包容性以及创新性等特征。
- 武鸣区的壮族五色糯米饭制作技艺也入选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名录。
旅游景点
主要景区
- 伊岭岩风景区:国家4A级旅游景区,被誉为大自然艺术宝库,内有丰富的壮文化及岩溶地质景观。
- 大明山风景旅游区:国家4A级旅游景区,以“春花”“夏瀑”“秋云”“冬雪”闻名于世。
- 花花大世界景区:国家4A级旅游景区,集生态观光旅游、科普展示、休闲会务、户外拓展健身运动、苗木花卉生产销售为一体。
文化体验
- 武鸣区还有壮族五色糯米饭基地、梦想城旅游景区等文化体验景点,游客可以体验制作糯米饭、品尝壮家美食,感受壮民俗文化的魅力。
武鸣区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北部,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地形以丘陵为主,资源丰富,历史文化悠久。经济发展稳健,主要产业包括农业、工业和旅游业。壮族文化是武鸣区的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主要旅游景点有伊岭岩、大明山和花花大世界等,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体验壮乡文化。
武鸣区的历史沿革
武鸣区,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北部,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地区,其历史沿革可以追溯到秦朝时期。以下是武鸣区历史沿革的详细信息:
秦汉时期
-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今武鸣区境属象郡地。
- 汉高祖三年(公元前204年):今区境属南越国地。
- 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今区境东属领方县,西属增食县地,隶郁林郡。
隋唐时期
- 隋开皇九年(589年):废领方郡,领方县属郁林郡。
- 唐武德四年(621年):析领方县地设止戈等7个县。
- 唐武德五年:析宣化县置晋兴县、朗宁县。
宋元时期
- 宋开宝五年(972年):撤朗宁县,改为永宁乡,并入宣化县;晋兴县改为乐昌县;废止戈县,改为止戈乡,并入上林县。
- 元属武缘县地,隶南宁路。
明清时期
- 明洪武元年(1368年):武缘县治所由葛圩苏村移至今县城。
- 明正德六年(1511年):在今区境两江乡东北一带置凤化县。
- 清属武缘县地,隶思恩府。
民国时期
- 民国元年(1912年):撤思恩府,县人陆荣廷任广西都督,将武缘县更名为武鸣县。
- 民国2年(1913年):复称武鸣县,隶属邕南道。
- 民国15年(1926年):废除道制,武鸣县直隶广西省政府。
- 民国37年(1948年):改属广西省第十一区,区治武鸣。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 1949年:成立武鸣人民专员公署,武鸣解放,县名仍为武鸣县,属武鸣人民专员公署。
- 1950年:属武鸣专区。
- 1958年:与隆安县合并,称为武隆县,次年复分。
- 1983年:国务院批准武鸣县划归南宁市管辖。
- 2015年:国务院批准同意撤销武鸣县,设立南宁市武鸣区。
- 2016年5月27日:南宁市武鸣区正式挂牌成立。
武鸣区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
武鸣区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北部,地理位置优越,自然环境优美。以下是关于武鸣区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的详细介绍:
地理位置
- 地理位置:武鸣区地处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南部,南宁市北部,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区境地跨北纬22°59′58″—23°33′16″、东经107°49′26″—108°37′22″,属于世界时间东7时区,日落日出时间比北京标准时间迟约45分钟。北回归线从区境北部穿过,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 与周边地区的接壤情况:城区东部和东南部与上林县、宾阳县、邕宁区3个县区毗连;南部、西南部和西部依次与隆安县、平果市相毗邻;北部与马山县接壤。
自然环境
- 地形地貌:武鸣区地貌主要有丘陵、山地和平地三种类型。在总面积中,丘陵占63.50%,平地占20.90%,山地占6.70%,其他面积占8.90%。其中丘陵可分为岗地、缓坡丘陵和陡坡丘陵。
- 气候条件:武鸣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夏季燥热多雨,春秋季易干旱,冬季温暖少雨,偶有霜雪。多年平均气温21.70℃,最热为7月份,平均气温28.60℃,日极端最高气温40.70℃。大明山上和山脚温差7℃~10℃。年降雨量1100毫米~1700毫米,呈东北向西南递减,南北差300毫米~500毫米,东北部多有暴雨。灾害天气以旱、寒、涝为主要代表。
- 水文特征:武鸣区内大小河流138条,东南部的马定河、西云江、延河等直接流经邕宁县或南宁市城北、永新区直注入邕江,其他水系主要河流有武鸣河干流,自城区流经宁武注入右江,境内长133千米,流入武鸣河干流而且流域面积50平方千米以上的支流主要有城区西面的西江河及其上游小支流的仙湖河、府城河、元霄河、两江河、城区东部的香山河及其上游小支流的马头河、小陆河、苞桥河等20条。武鸣河干流从南往北的支流呈扇形连接。境内武鸣河流域面积3102平方千米,多年平均径流量29.40立方米每秒,年均径流总量25.68亿立方米,平均径流量79.60立方米每秒,最大径流量2840立方米每秒,最小径流量7立方米每秒。
- 自然资源:武鸣区土地资源丰富,2022年土地总面积3389平方千米。年末耕地面积63400.12公顷;林地160892.66公顷,森林覆盖率52%。水资源有地表水、地下水,年均总蕴藏量31.40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主要是138条大小河流,多年径流深度平均约600毫米,年均蕴藏量27.27亿立方米;地下水年均蕴藏量4.13亿立方米。每年可利用水量17.73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15.44亿立方米,地下水2.29亿立方米。水能理论蕴藏量3.55万千瓦、可开发利用2.30万千瓦,已开发7000千瓦。矿产资源有铜、锰、钨、金、铁、煤、铅、锌、锑、镍、钴、铝等20余种。生物资源包括植物和动物,植物种类繁多,森林植物初步调查有100科、1700种和变种,属于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植物有杪椤、福建柏、白豆杉等。动物有42科65属83种。
武鸣区的经济发展状况
武鸣区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2024年地区生产总值(GDP)达到322亿元,同比增长4%。以下是武鸣区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和举措:
工业发展
- 新能源产业:武鸣区新能源产业发展迅速,形成了风光储一体化协同发展的新业态,新能源产业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不断增强。
- 传统产业升级:石头、木头“两头”产业集成度进一步提高,推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
- 高成长性企业:高成长性企业增长势头强劲,为工业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
农业发展
- 粮食安全:武鸣区粮食安全底线牢固,全年粮食总产量达到34万吨。
- 特色农业:深耕“甜蜜事业”,糖料蔗种植面积达到30万亩,进厂原料蔗135万吨以上。“武鸣沃柑”连续三年入围中国品牌价值评价区域品牌(地理标志)百强。
- 数字经济:加速发展数字经济,支持国有平台公司与头部电商企业合作,带动服务业稳步增长。
服务业发展
- 数字经济:武鸣区加速发展数字经济,支持国有平台公司与头部电商企业合作,带动服务业稳步增长。
- 旅游业:依托丰厚的骆越文化底蕴和独特秀美的自然风光资源,深挖文旅资源,推出多种精品旅游路线,推动文旅经济高质量发展。
重大项目
- 基础设施建设:南宁抽水蓄能电站、新天绿色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天武风电场等重大项目正在加快推进,为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 现代设施农业:广西再润生态科技有限公司武鸣区现代设施农业科创示范园项目等现代农业项目的实施,推动了农业现代化进程。
融合发展
- 城区融合发展:武鸣区积极推进城区、东盟经开区、教育园区的融合发展,建设交通便捷、产业兴旺、人才汇聚、社会和谐的城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