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门诊是医院中专门运用中医理论和方法来诊治内科疾病的一个部门。
一、中医内科的疾病范围
中医内科涵盖的疾病种类繁多,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肺系疾病 :像感冒、咳嗽、哮喘、肺胀(相当于现代医学中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等。例如,对于感冒,中医会根据症状如发热、恶寒、鼻塞、流涕等的不同表现,辨证为风寒感冒、风热感冒等不同类型,采用相应的中药方剂进行治疗,如风寒感冒常用荆防败毒散,风热感冒常用银翘散。
心系疾病 :如心悸(类似现代医学的心律失常)、胸痹(相当于冠心病心绞痛等)。以胸痹为例,中医认为其发病与寒邪内侵、饮食失调、情志过激等因素有关,通过活血化瘀、理气通络等治法来缓解胸闷、心痛等症状。
脾胃病 :包括胃痛(胃炎、胃溃疡等)、痞满(胃肠功能紊乱等)、泄泻(腹泻相关疾病)、便秘等。比如胃痛,中医会区分是寒邪犯胃、饮食停滞还是肝气犯胃等原因导致,进而采用温中散寒、消食导滞、疏肝理气等不同的治疗方法。
肝胆病 :如胁痛(肋间神经痛等)、黄疸(多种原因引起的黄疸,如病毒性肝炎引起的黄疸)等。在治疗黄疸时,根据湿热蕴蒸、脾胃虚弱等不同证型,分别采取清热利湿、健脾养血等治法。
肾系疾病 :像水肿、淋证(泌尿系统感染等)、腰痛(肾病、腰肌劳损等多种原因引起的腰痛)等。对于腰痛,中医会辨证为肾虚腰痛、瘀血腰痛、寒湿腰痛等不同类型,分别采用补肾、活血化瘀、祛寒除湿等治法。
二、门诊的诊疗过程
望闻问切 :这是中医内科门诊诊疗的核心环节。
望诊 :医生通过观察患者的神色形态、舌象等来获取信息。例如,观察舌苔的颜色、厚薄,舌质的红、淡、紫等。如果舌苔黄腻,可能提示体内有湿热;舌质淡白,可能气血不足。
闻诊 :包括听声音和嗅气味。听患者的声音是洪亮还是低微,呼吸是否通畅等;嗅气味如患者的口气、分泌物等是否有异常气味,口气酸臭可能与胃肠积滞有关。
问诊 :详细询问患者的症状、病史、生活习惯等诸多方面。比如询问患者发病的时间、诱因、症状的轻重缓急等。对于女性患者,还会询问月经史、生育史等。
切诊 :主要是切脉,感受脉象的浮、沉、迟、数等变化。同时,医生还会对患者的肌肤、手足等进行按诊,了解身体的软硬、寒热等情况。
辨证论治 :在收集了望闻问切的资料后,医生会根据中医的理论体系进行辨证。例如,一个患者出现发热、口渴、咽喉肿痛、舌红苔黄、脉洪数等症状,医生会辨证为外感风热证,然后采用疏风清热、解毒利咽等治法,开具如银翘散加减的方药。
开具处方和治疗建议 :根据辨证结果,医生会开具中药汤剂、中成药、针灸、推拿等治疗方案。如果是中药汤剂,会详细说明药物的煎服方法、剂量和服用时间等。对于针灸治疗,会告知患者针灸的穴位、疗程等相关信息。
中医内科门诊在治疗疾病时注重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通过调和人体的阴阳气血、脏腑经络功能来达到治疗疾病、维护健康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