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淑然是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的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同时也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基础理论重点学科五脏应时方向的学术带头人。她在中医教育和科研领域有着显著的贡献,并在多个学术和社会职务中担任重要角色。
教育背景
本科教育
马淑然于1983年至1988就读于河北张家口医学院中医系,获得中医学本科学位。
研究生教育
她于1988年至1991年在山东中医学院攻读中医基础理论硕士学位,并于1999年至2002年在北京中医药大学获得中医基础理论博士学位。
访问学者经历
2010年至2011年,马淑然在美国德克萨斯州大学健康科学中心担任国家公派访问学者。
职业生涯
教学工作
自2002年起,马淑然一直担任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基础教研室主任,并主持中医基础理论课程。她还担任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医堂特需门诊专家,并在多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立名医传承工作站。
科研与临床
马淑然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中医“五脏应时”理论与实验研究,主持了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发表了大量学术论文,并获得了多项科研奖励。她在临床方面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擅长治疗多种疑难杂症,包括内科、妇科、皮肤科和骨伤科疾病。
学术成就
科研项目
马淑然主持了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重点课题等,主要研究中医“五脏应时”理论与实验。
学术论文
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发表了60余篇学术论文,主编和参编了多部学术著作。
科研奖励
马淑然获得了多项科研奖励,包括部级二等奖、校级二等奖和三等奖等。
社会贡献
科普工作
马淑然积极参与中医科普工作,通过图书、专栏、互联网和多媒体等形式,向大众传播中医养生保健知识。她还在多个电视节目中担任嘉宾,分享中医知识和健康养生技巧。
社会服务
她在朝阳区多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立名医传承工作站,推动中医诊疗技术的社区普及与应用。此外,她还积极参与公益活动,为基层百姓提供健康讲座和义诊服务。
马淑然教授是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基础理论领域的领军人物,她在教育、科研和社会服务方面都做出了显著贡献。她的学术成就和社会影响力广泛,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北京中医药大学马淑然教授的主要研究方向有哪些?
北京中医药大学马淑然教授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
-
中医“五脏应时”理论文献整理与实验研究:马淑然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基础理论重点学科“五脏应时”研究方向的学术带头人,致力于中医“五脏应时”理论的文献整理和实验研究,探索中医理论与现代科学的结合。
-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与研究:作为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主任和课程负责人,马淑然在中医基础理论的教学和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主持了中医基础理论MOOC(慕课)的建设,并参与了多项国家级和部局级课题。
-
浮针技术及中医适宜技术:马淑然教授擅长浮针技术及中医适宜技术的应用,通过专家工作室和名医传承工作站,推广中医诊疗技术在社区和基层的应用。
-
中医预防与健康养生:马淑然教授多次参与中医预防和健康养生的科普活动,强调中医“天人相应”的健康整体观,并在部队和社区开展中医预防和健康讲座。
马淑然教授在中医基础理论方面的主要学术贡献是什么?
马淑然教授在中医基础理论方面的主要学术贡献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学术继承与发展:
- 马淑然教授是清代御医韩一斋、北京妇科名医刘奉五、国家级名老中医刘燕池教授一脉相承的学术继承人,致力于传承和发展中医经典理论。
-
科研与课题:
-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4项,教育部重点课题1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课题1项,校级课题4项,参与国家级973课题2项,获得校级以上科研奖励6项。
-
教育与人才培养:
- 培养博士13名,硕士25名,博士后1名,指导的岐黄国医班、实验班、卓越班学生众多,致力于高层次中医人才的培养。
- 主编《中医基础理论》教材,荣获国家级规划教材称号,课程组多次被评为校级优秀课程组。
-
中医理论与实践创新:
- 长期致力于中医系统论研究,将系统中医学思想贯穿于中医天人相应的理论与实验研究中,推动中医基础理论的创新发展。
-
社会服务与推广:
- 在多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立名医传承工作站,推广中医诊疗技术,培训中医医养结合人才,提升中医医疗水平与文化传播。
-
媒体与科普:
- 作为中央电视台CCTV10《百家讲坛》、《健康之路》特聘专家,北京电视台《养生堂》特聘专家,广泛传播中医知识,提升公众对中医的认知。
马淑然教授是否获得过任何重要的学术奖项或荣誉?
马淑然教授在学术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获得了多项重要的学术奖项和荣誉,主要包括:
-
部级二等奖:在科研方面,马淑然教授主持的项目获得了部级二等奖。
-
校级二等奖:她的项目还获得了校级二等奖。
-
校级三等奖:此外,马淑然教授还获得了三次校级三等奖。
-
麒麟科学技术奖-科学传播奖:2022年度,马淑然教授因其在科学传播方面的贡献,荣获麒麟科学技术奖-科学传播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