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R-T(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Cell Therapy,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疗法)是一种创新的细胞治疗技术,主要用于治疗某些类型的血液癌症。尽管CAR-T疗法在某些情况下显示出了显著的疗效,但它目前还不能进入医保,主要原因如下:
价格因素
高昂的治疗费用:CAR-T疗法的价格非常昂贵,通常在99万到129万元之间,远超医保的支付阈值。目前医保目录中的创新药最高年支付费用一般不超过30万元,而CAR-T疗法的费用远远超过了这一标准。
生产成本高:CAR-T疗法是一种个性化和定制化的治疗方式,其生产过程复杂且成本高昂。由于治疗的个性化特性,生产成本无法通过治疗更多患者来摊薄,导致价格下降的难度较大。
临床应用的局限性
适用范围有限:CAR-T疗法主要针对复发或难治性血液肿瘤患者,而血液肿瘤在全球恶性肿瘤发病群体中所占比例仅为10%左右,且并非所有血液肿瘤患者都适用CAR-T疗法,这使得其市场需求相对有限。
长期疗效和安全性不确定:CAR-T疗法的长期疗效和安全性仍需更多的临床数据来验证,这种不确定性增加了患者和医生的风险,也给医保谈判带来了额外的难度。
医保政策因素
医保基金压力大:当前医保基金面临较大的压力,2023年我国医保基金总体收入和支出分别增加了7.9%和14.4%,支出增速远大于收入增速。在“保基本”的原则下,医保基金需要优先保障大多数人的基本医疗需求,对于像CAR-T疗法这样的高价药物,医保基金的支付能力有限。
支付模式不完善:虽然国内外都在积极探索创新的支付方式,如按疗效付费、分段付费等,但在现有的医保体系中,这些创新支付模式仍面临诸多挑战,无法有效解决CAR-T疗法的支付问题。
生产和供应问题
生产过程复杂:CAR-T疗法的生产过程涉及多个环节,包括细胞采集、细胞培养、细胞扩增等,这些环节对技术和设备的要求较高,且需要严格的质量控制,导致生产成本居高不下。
供应能力有限:由于CAR-T疗法的生产过程复杂且成本高,目前能够提供CAR-T疗法的医疗机构和企业数量有限,供应能力难以满足大规模医保报销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