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协和医院,成立于1906年,其前身为 英国伦敦教会与英美其他五个教会合作联合创办的协和医学堂 。协和医学堂的名字来源于其英文名“Union”,意为联合,中文名为“协和”。1915年,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收购了协和医学堂,并投入资金进行新校建设。1917年,北京协和医学院正式建立,其附属医院即为北京协和医院。
1921年,北京协和医院竣工,成为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所属中华医学基金会开办的北京协和医学院的附属医院。医院以学科齐全、技术力量雄厚、特色专科突出、多学科综合优势强大享誉海内外,在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公布的“中国医院排行榜”中连续九年名列榜首。
1937年,日本侵华战争爆发,协和医学院停办。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51年1月,时任协和医学院院长的李宗恩致函洛克菲勒基金会纽约总部,协和医院和医学院已收归国有,由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和卫生部接管并更名为“中国协和医学院”。至此,最后4名美国籍教员全部离开协和返回美国。
1966年,医院更名为中国医学科学院反帝医院。1972年1月,更名为首都医院。1985年3月,恢复为北京协和医院。2019年12月,中国医学科学院在北京发布了《2018年度中国医院科技量值报告》,北京协和医院科技量值排名位列前3位。
北京协和医院不仅是中国乃至全亚洲最顶尖的医疗机构之一,也是国家卫生健康委指定的全国疑难重症诊治指导中心,最早承担干部保健和外宾医疗任务的医院之一,并培养造就了张孝骞、林巧稚等一代医学大师和多位中国现代医学的领军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