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疫苗是否属于免疫规划疫苗是许多家长和公众关心的问题。了解乙肝疫苗的分类、接种程序、效果及副作用,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其重要性。
乙肝疫苗的定义和分类
定义
乙肝疫苗是用于预防乙型肝炎的生物制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疫苗管理法》,疫苗分为免疫规划疫苗和非免疫规划疫苗。免疫规划疫苗是指政府免费向公民提供的疫苗,公民应当依照政府决定受种。
分类
免疫规划疫苗包括国家免疫规划确定的疫苗、省级人民政府在执行国家免疫规划时增加的疫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者其卫生健康主管部门组织的应急接种或者群体性预防接种所使用的疫苗。
乙肝疫苗自2002年起被纳入国家免疫规划,免费为新生儿提供,属于免疫规划疫苗的一部分。
乙肝疫苗的接种程序
标准接种程序
乙肝疫苗的标准接种程序为“0-1-6个月”程序,即新生儿出生后24小时内接种第1剂,1月龄时接种第2剂,6月龄时接种第3剂,每剂剂量为10μg。
特殊人群接种建议
- HBsAg阳性产妇所生新生儿:可按医嘱肌内注射100国际单位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同时在不同部位接种第1剂乙肝疫苗。
- 危重症新生儿:如极低出生体重儿、严重出生缺陷、重度窒息、呼吸窘迫综合征等,应在生命体征平稳后尽早接种第1剂乙肝疫苗。
乙肝疫苗的接种效果
保护效果
乙肝疫苗的接种效果非常显著。1992年全国病毒性肝炎血清学调查显示,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携带率为9.75%。到2014年,这一比例降至0.32%。
长期保护
乙肝疫苗接种后产生的抗体水平随时间逐渐下降,但一般接种疫苗后1-3个月内97%的人可测到乙肝表面抗体,保护效果可持续至少20年。
乙肝疫苗的副作用
常见副作用
乙肝疫苗的常见副作用包括局部红肿、疼痛、硬结,以及全身症状如低热、乏力、腹泻等。这些副作用大多较轻,12天左右会逐渐好转。
处理方法
对于轻微的副作用,通常不需要特殊处理,可自行缓解。如果出现高热或其他严重不良反应,应及时就医。
乙肝疫苗是免疫规划疫苗,由政府免费提供,旨在预防乙型肝炎。其接种程序明确,效果显著,副作用轻微且大多可自行缓解。了解这些信息有助于家长和公众更好地理解乙肝疫苗的重要性,并确保及时接种。
乙肝疫苗需要接种几针
乙肝疫苗的接种次数因人群而异,以下是不同情况下的接种建议:
常规接种程序
- 新生儿:按照“0-1-6个月”程序共接种3剂次,分别为出生后24小时内、1月龄、6月龄各接种1剂。
- 青少年和成人:如果之前未接种过乙肝疫苗或抗体水平较低,也需要按照0、1、6个月的程序进行接种。
特殊情况下的接种
- 早产儿及低体重儿:应在出生12小时内尽早接种第一针,满1月龄后,再按0、1和6个月程序完成3针乙肝疫苗免疫,共接种4针,但出生后的第一针不计算在内。
- 免疫功能低下或无应答者:应增加疫苗的接种剂量和针次。例如,对于常规免疫程序无应答者,可再接种1针60μg或3针20μg乙肝疫苗,总共需要接种4~6针。
乙肝疫苗的接种对象是哪些人群
乙肝疫苗的接种对象主要包括以下几类人群:
-
新生儿:
- 所有新生儿都应在出生后24小时内接种乙肝疫苗,以预防乙肝病毒的母婴传播。对于HBsAg阳性或不详的产妇所生的新生儿,应在出生后12小时内尽早接种第1剂乙肝疫苗,并在后续按照程序完成接种。
-
婴幼儿:
- 15岁以下未免疫的儿童应接种乙肝疫苗,以建立免疫屏障。
-
高危人群:
- 包括医务人员、经常接触血液或体液的人员、静脉吸毒者、免疫功能低下者、乙肝病毒感染者的家庭成员或性伴侣、器官移植患者、经常接受输血或血液制品者等。
-
成人:
- 成人接种乙肝疫苗前需先进行化验,确认未感染乙肝病毒且自身抗体不足者应接种。特别是乙肝病毒携带者的家庭接触者、从事食品服务行业者及保育工作人员等群体特别需要进行免疫。
-
其他人群:
- 如旅行者、糖尿病患者、到乙肝流行区旅行者、长期居住在陪护中心的人群等,可根据医生建议接种乙肝疫苗。
乙肝疫苗的接种时间是如何安排的
乙肝疫苗的接种时间安排如下:
新生儿接种时间
- 第1剂:出生后24小时内,越早接种越好,尤其是对于HBsAg阳性或不详的产妇所生的新生儿,应在出生后12小时内尽早接种。
- 第2剂:出生后1个月,即第1剂接种后1个月。
- 第3剂:出生后6个月,即第2剂接种后5个月。
儿童和青少年接种时间
- 对于未完成全程免疫程序的儿童,需尽早补种,补齐未接种剂次。
- 第2剂与第1剂间隔应不小于28天,第3剂与第2剂间隔应不小于60天,第3剂与第1剂间隔不小于4个月。
成人接种时间
- 成人接种乙肝疫苗通常按照“0-1-6”程序进行,即第1剂接种后1个月接种第2剂,第2剂接种后6个月接种第3剂。
- 如果成人是高危人群或免疫功能低下者,可能需要增加疫苗接种剂量和针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