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学在QS世界大学排名中的表现如何是许多关注高等教育的人士关心的问题。以下是关于上海交通大学在2024年和2025年QS世界大学排名的详细信息。
上海交通大学在2024年和2025年的QS世界大学排名
2024年QS世界大学排名
在2024年QS世界大学排名中,上海交通大学位列全球第51名。这一排名显示了上海交通大学在全球高等教育领域中的较高地位和学术实力。
2025年QS世界大学排名
在2025年QS世界大学排名中,上海交通大学的表现有所提升,位列全球第45名。排名的提升反映了上海交通大学在学术研究、教学质量、师资力量等方面的持续进步。
上海交通大学的主要学科表现
工程学
上海交通大学在工程学领域的表现尤为突出,其工程学科在2024年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中位列全球第15位,国内排名仅次于清华大学。工程学的强劲表现显示了上海交通大学在工程技术和应用研究方面的深厚实力。
计算机科学与信息系统
上海交通大学在计算机科学与信息系统领域的全球排名为第40名,国内排名第六。该学科的研究集中在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和大数据等前沿领域,科研成果在实际应用中得到了广泛认可。
商业与管理
上海交通大学在商业与管理领域的全球排名为第50名,国内排名第三。上海高级金融学院(SAIF)参与的多个学科表现突出,显示了上海交通大学在商业教育和金融研究方面的国际影响力。
上海交通大学的国际学生比例
国际学生数量
上海交通大学现有来自超过100个国家的国际留学生2513人。较高的国际学生比例反映了上海交通大学的国际化程度和吸引力。
国际合作
上海交通大学与全球200多所高水平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每年派出约3000名师生赴海外进行学习、访问、交流、合作。广泛的国际合作进一步提升了上海交通大学的国际影响力和学术水平。
上海交通大学的科研和就业情况
科研成果
上海交通大学在科研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拥有2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1个国际级创新基地,1个前沿科学中心,1个集成攻关大平台等。丰富的科研平台和成果显示了上海交通大学在科技创新和原始创新方面的强大能力。
就业情况
上海交通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在98%以上,平均起薪为11236元/月。高就业率和薪资水**映了上海交通大学在培养高素质人才和提供良好就业前景方面的卓越表现。
上海交通大学在2024年和2025年的QS世界大学排名中表现优异,分别位列全球第51名和第45名。学校在工程学、计算机科学与信息系统、商业与管理等学科领域表现突出,国际化程度高,科研成果丰硕,毕业生就业率高。这些成就共同体现了上海交通大学在全球高等教育领域中的卓越地位和影响力。
上海交通大学在QS世界大学排名中的具体排名是多少?
根据2025年QS世界大学排名,上海交通大学位居全球第45位。
上海交通大学排名详情
- 全球排名:45
- 中国内地排名:第4
- 亚洲排名:14
- 排名变化:相比2024年,上海交通大学的排名从第51位上升至第45位,显示出其在全球高等教育领域中的稳步提升。
上海交通大学在多个国际大学排名中均表现优异,这不仅反映了其在学术研究、教学质量、国际影响力等方面的综合实力,也体现了学校在全球高等教育舞台上的地位和声誉。
上海交通大学在QS排名中的主要竞争对手有哪些?
上海交通大学在QS排名中的主要竞争对手包括以下几所高校:
-
复旦大学:在2025年QS世界大学排名中,复旦大学位居第39位,紧随上海交通大学之后,是中国内地排名第二的高校。两校在学术声誉、雇主声誉、论文引用等多个指标上竞争激烈。
-
清华大学:清华大学在2025年QS世界大学排名中排名第20位,虽然在全国排名中位居上海交通大学之前,但在某些国际排名中,复旦大学的排名超过了清华大学,显示出两校在不同评价体系下的竞争关系。
-
浙江大学:浙江大学在2025年QS世界大学排名中排名第47位,与上海交通大学和复旦大学一起构成了中国内地高校的“华五”阵营,三校在全球排名中互有胜负。
-
南京大学:南京大学在2025年QS世界大学排名中排名第145位,虽然排名稍低,但在国内高校中仍具有重要影响力,是上海交通大学在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方面的有力竞争者。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2025年QS世界大学排名中排名第133位,作为一所科研实力强劲的高校,中科大在某些学科领域与上海交通大学存在直接竞争关系。
上海交通大学QS排名的评估标准是什么?
上海交通大学在2025年QS世界大学排名中的评估标准主要基于以下九项指标:
- 学术声誉(30%):通过全球学者和专家的问卷调查,评估大学在学术界的声誉。
- 雇主声誉(15%):通过全球雇主的问卷调查,评估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和雇主对大学的评价。
- 师生比(10%):衡量大学中每位教师所对应的学生数量,反映教学资源的分配情况。
- 每名教师的引用率(20%):评估教师的研究影响力,通过每位教师发表论文的引用次数来衡量。
- 国际教师比例(5%):衡量大学中非本国教师的比例,反映大学的国际化程度。
- 留学生比例(5%):衡量大学中国际学生的比例,反映大学的国际化程度。
- 国际研究网络(5%):评估大学在国际合作研究中的参与度和影响力。
- 毕业生就业情况(5%):通过就业率、毕业生就业质量等指标,评估大学的毕业生就业情况。
- 可持续性(5%):评估大学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努力和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