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所医师主要承担着为患者提供中医诊疗服务、进行健康管理和维护医疗质量等多方面的工作职责。以下是详细介绍:
一、诊疗工作
患者接诊
热情接待患者,详细询问患者的病情,包括症状的起因、发展过程、持续时间、伴随症状等。例如,对于一位咳嗽的患者,要询问是因受凉还是过度劳累引起,咳嗽是干咳还是有痰,痰的颜色和质地等细节。
仔细观察患者的神色、形态等外在表现。如观察患者面色是否红润、有无苍白或萎黄,形态是否消瘦或肥胖,这些外在表现对于中医诊断有重要参考价值。
中医诊断
运用中医的望、闻、问、切四诊法进行综合诊断。
望诊 :观察患者的舌象,包括舌质的颜色(红、淡红、绛、紫等)和舌苔的厚薄、颜色(白、黄、灰、黑等)。例如,舌质红绛可能提示体内有热邪,舌苔黄腻可能表示湿热内蕴。同时观察患者的五官,如眼睛的神采、鼻涕的性状、口腔的色泽等。
闻诊 :听患者的声音,如语音的高低、强弱,呼吸的粗细,咳嗽的声音等。例如,声音嘶哑可能与肺肾阴虚有关。还要闻患者身上的气味,如口臭可能与胃肠积热相关。
问诊 :深入了解患者的自觉症状、既往病史、家族病史、生活习惯等。例如,询问患者是否经常熬夜、饮食是否规律、有无家族遗传病等,这些信息有助于判断疾病的发生原因和可能的发展趋势。
切诊 :主要是切脉,感受脉象的位、数、形、势。如浮脉主表证,沉脉主里证等。同时,还会对患者的肌肤、关节等进行触诊,检查有无压痛、肿胀等情况。
辨证论治
根据收集到的四诊信息,进行辨证。例如,对于一位失眠患者,通过诊断可能是心脾两虚证、肝火扰心证等不同的证型。
针对不同的证型,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如对于心脾两虚型失眠,采用补益心脾的治疗方法,可能会选用归脾汤等方剂进行加减。
开具处方
根据治疗方案,开具中药汤剂、中成药、针灸、推拿等治疗处方。
对于中药汤剂,要准确写出药物的名称、剂量、用法和煎法。例如,开具小柴胡汤,注明柴胡 10g、黄芩 9g、半夏 9g 等药物剂量,以及水煎服,每日一剂,分两次温服等用法。
对于针灸治疗,要明确穴位的选择、针刺的深度、留针时间、针刺手法(如补法、泻法、平补平泻法)等。如治疗面瘫,可能会选择风池、翳风、阳白、地仓等穴位,采用轻刺激的补法,留针 20 - 30 分钟。
二、患者健康管理
健康教育
向患者普及中医养生保健知识。例如,对于患有慢性胃炎的患者,告知其饮食宜清淡,避免辛辣刺激食物,遵循 “晨起食粥,以生津液” 等中医饮食养生理念。
宣传中医预防疾病的理念,如 “不治已病治未病”,指导患者根据不同的季节进行养生,像春季宜养肝,建议患者多食用绿色蔬菜,保持心情舒畅。
康复指导
对于经过治疗后处于康复期的患者,提供康复建议。如对于骨折后康复的患者,指导其进行中医康复锻炼,像采用中药熏蒸促进血液循环,配合简单的关节活动操,促进骨折愈合和功能恢复。
跟踪患者的康复情况,定期进行回访,根据患者的恢复状况调整治疗和康复方案。
三、医疗文书管理
病历书写
按照中医病历书写规范,详细记录患者的个人信息、就诊时间、病情、诊断、治疗过程等内容。例如,在病历中记录患者姓名、性别、年龄、职业等基本信息,以及就诊时的主诉、现病史、既往史、舌象脉象等诊断信息,还有所开处方、治疗措施等。
确保病历的完整性和准确性,便于后续的医疗活动和医疗质量评估。
处方管理
妥善保存中药处方、针灸处方等医疗文书。对于中药处方,要按照规定保存一定期限,以便查询药物使用情况、患者用药反应等信息。
定期对处方进行整理和统计分析,了解常用药物、治疗疾病的谱系变化等情况,为合理用药和诊所药品管理提供依据。
四、医疗质量控制与持续学习
医疗质量控制
严格遵守中医诊所的诊疗规范和操作规程,确保医疗安全。例如,在针灸操作过程中,严格消毒,防止感染等医疗事故发生。
参与诊所内部的医疗质量评估和检查,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整改,不断提高医疗质量。
持续学习与培训
关注中医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新疗法,积极参加学术会议、培训课程等。例如,学习新的中医针灸技术,如火针疗法在治疗某些顽固性皮肤病方面的应用。
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的中医理论水平和临床技能,以更好地为患者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