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第一医学院的创始人是颜福庆。以下是关于颜福庆的详细介绍及其对医学院的贡献和影响。
颜福庆
生平与背景
- 出生与教育:颜福庆(1882-1970),字克卿,江苏宝山人,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医学院,后获耶鲁大学医学院博士学位。
- 职业生涯:颜福庆回国后,历任湘雅医学院院长、中华医学会首任会长、北京协和医院副院长、中央大学医学院院长等职。
对上海第一医学院的贡献
- 创办与领导:颜福庆是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原名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医学院)的创办者之一,并担任首任院长。他带领师生在抗战期间内迁昆明和重庆,坚持医学教育,为医学院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 教育理念:颜福庆提倡“预防为主”的医学理念,并积极推动“公医制”,致力于改善中国公共卫生条件。
影响与遗产
- 医学教育:颜福庆的医学思想和教育理念对中国现代医学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特别是在预防医学和公共卫生领域。
- 社会影响:他不仅是一位医学教育家,还是一位公共卫生学家,积极参与社会公共卫生事务,推动中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乐文照
生平与背景
- 教育背景:乐文照,宁波镇海人,1916年毕业于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获医学博士学位。
- 职业生涯:回国后,乐文照历任上海医学院院长、红十字会医院(今华山医院)院长等职。
对上海第一医学院的贡献
- 创办与领导:乐文照参与创办了上海第一医学院,并担任代理院长,为医学院的早期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 医学教育与科研:他在医学教育和科研方面也有显著成就,特别是在内科领域。
其他重要人物
钱惪
- 生平与背景:钱惪,著名传染病学家和医学教育家,曾任上海第一医学院副院长,后创办重庆医学院。
- 贡献:钱惪在血吸虫病防治和抗美援朝前线救治工作中做出了重要贡献,被誉为“全国劳模”。
张昌绍
- 生平与背景:张昌绍,药理学家,曾在国立上海医学院任教,发现了抗疟药物常山碱。
- 贡献:张昌绍的研究工作为中国抗疟药物的研发奠定了基础,青蒿素的发现也与他的研究密切相关。
上海第一医学院的创办和发展离不开颜福庆、乐文照、钱惪、张昌绍等杰出人物的贡献。他们在医学教育、科研和公共卫生等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为中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上海第一医学院的历史沿革
上海第一医学院(现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的历史沿革如下:
创立初期
- 创立时间:1927年7月,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医学院在上海吴淞创立,这是中国人创办的第一所国立大学医学院。
- 首任院长:颜福庆,中国著名医学教育家、公共卫生学家。
- 校训:1934年,学校会议决定以“正谊明道”为校训,源于西汉思想家董仲舒的“夫仁人者,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发展与变迁
- 更名与独立:1932年9月,国立中央大学医学院成为独立学院,更名为“国立上海医学院”。1952年,学校进行大规模院系调整,更名为“上海第一医学院”。
- 内迁与重建:1937年抗战爆发后,学校内迁至云南昆明,后迁至四川重庆。1946年抗战胜利后,迁回上海。
- 重点院校:1959年,上海第一医学院被确定为全国16所重点院校之一。
改革开放与合并
- 恢复与发展:1978年,上海第一医学院再度被国务院认定为全国重点院校,开始进入改革、建设、发展、提高的新阶段。
- 更名为上海医科大学:1985年,学校更名为“上海医科大学”,成为国务院批准的首批试办研究生院的22所重点高校之一。
- 与复旦大学合并:2000年,上海医科大学与复旦大学合并,组建成为新的复旦大学,上海医科大学被拆分为若干直属于复旦大学的院系。
近年发展
- 新上海医学院成立:2001年,撤销基础医学院和临床医学院的建制,合并组建新的医学院,命名为“上海医学院”。2012年,新的上海医学院成立,作为复旦大学党政的派出机构,行使相对独立的管理权限。
- 共建托管:2018年12月21日,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上海市人民政府正式签约,共建托管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及其直属附属医院。
上海第一医学院的知名校友
上海第一医学院(现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培养了许多杰出的医学人才,以下是一些知名校友的介绍:
-
颜福庆:中国著名医学教育家、公共卫生学家,上海医学院的创始人、首任院长,中华医学会联合创始人、首任会长。
-
邵志敏:1962年生于上海,1980年考入上海第一医学院(现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现为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大外科主任、乳腺外科主任,全国最美医生,首届上海市医德楷模,首届上海市杰出人才。
-
苏德隆:1935年从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毕业,毕业后留校任教,医学教育家、公共卫生学家,曾任上海市政协常委,主编我国首部《卫生》教科书、《流行病学》教材等。
-
黄家驷:1935年于国立上海医学院任教,后赴美国研修胸腔外科,回国后担任上海医学院副院长、外科医院院长,并创建了中山医院胸外科,主编《外科学》教材。
-
闻玉梅:中国工程院院士,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教授,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理事长,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原主任,长期从事病毒性肝炎研究。
-
王万青:1968年从上海第一医学院毕业,自愿到条件极为艰苦的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玛曲县工作,被誉为“草原上的好‘曼巴’”,2010年入选“感动中国”年度十大人物。
-
张文宏: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长期从事不明原因发热和各种疑难感染性疾病的诊治工作,为抗击新冠疫情作出了巨大贡献。
-
郭慕依:1959年考入上海第一医学院,曾任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副院长,长期从事医学教育和科研工作。
上海第一医学院在医学教育领域的贡献
上海第一医学院(现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在医学教育领域的贡献是深远而广泛的,以下是一些主要方面:
创办与发展
- 创办历程:上海第一医学院的前身是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医学院,由颜福庆先生于1927年在上海吴淞创办,是中国第一所国立大学医学院。
- 重要发展节点:1932年独立设校为国立上海医学院,1952年更名为上海第一医学院,1985年成为上海医科大学,2000年与复旦大学合并,成为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
医学教育改革与创新
- “5+3”培养模式:复旦上医率先提出并实施了“5+3”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即5年本科教育加3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这一模式已成为我国医学教育的标准模式。
- 基础医学教育:作为我国最早开展基础医学本科及研究生教育的机构之一,基础医学院在学科建设、课程改革和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
人才培养
- 杰出校友:复旦上医培养了39名两院院士,众多毕业生在国内外医学界享有盛誉,成为医学界的领军人物。
- 教育质量:连续多年在“医学界”中国医学院校人才培养排行榜中位居第一,体现了其在医学教育领域的领先地位。
科学研究与学科建设
- 科研实力:复旦上医在医学研究领域取得了多项重要成果,推动了医学科学的发展。
- 学科建设:拥有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等多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学科实力雄厚。
国际交流与合作
- 国际影响力: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复旦上医不仅吸收了国际先进的医学教育理念和科研方法,还将中国医学教育和科研的成果推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