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少华,男,现任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副院长、胸外一科主任医师、副教授、博士生导师。1995年9月至2000年7月在北京大学医学部学习,获学士学位;2004年9月至2007年7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外科学习,获博士学位。2000年8月至2002年3月在地坛医院外科担任住院医师;2002年3月至2007年7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外科担任住院医师;2007年8月至2008年8月在北京世纪坛医院外科担任住院医师;2008年8月至2013年5月在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胸外科担任主治医师及副主任医师;2013年5月至2018年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胸外科担任副主任医师;2018年至2022年担任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胸外科主任;2022年至今担任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副院长、胸外一科主任医师。
马少华教授以微创手术为核心,胸部肿瘤发病机制研究为主线,开展医教研工作。他擅长以微创手术为核心进行胸部肿瘤治疗,尤其擅长机器人胸部肿瘤手术,集中于解剖性肺段、肺叶、纵隔肿瘤以及食管癌根治等微创手术。他重视多学科综合治疗,以使患者长期生存为宗旨实施个体化治疗,并获得良好疗效。
马少华教授还担任北京医学会胸外科分会常务委员、中国医促会胸外科分会常务委员、中国人体健康科技促进会肿瘤化疗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北京肿瘤学会肺癌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等学术职务。同时,他还兼任《中国微创外科杂志》编委、《中国肺癌杂志》青年编委等期刊职务。
马少华教授在科研方面也有突出贡献,他以胸部肿瘤综合、规范治疗的临床研究为基础,联合影像科、肿瘤化疗科、肿瘤放疗科及病理科开展多学科合作(MDT),对肿瘤患者实施系统规范的术前诊断及外科手术的综合、个体化治疗。他还以胸部肿瘤微创诊疗的临床研究为基础,开展完全胸腔镜(VATS)下的食管癌根治、食管癌三野清扫、VATS肺叶切除/肺段切除+系统性纵隔淋巴结清扫/选择性纵隔淋巴结清扫、VATS肺癌支气管袖状切除、VATS纵隔肿瘤切除术等,科学的术后管理,实现胸部肿瘤外科的快速康复。此外,他以胸部肿瘤发病机制的基础研究为核心,开展Micro-RNA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术后复发早期预警中的临床转化研究,开展EPO在NSCLC血管新生中作用机制的基础研究。
马少华教授在国内外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如《The prognostic value of CA125, CA19.9, NSE, AND SCC for stage I NSCLC are limited》、《Advantage of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imaging in 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等。他还申报了多项中国发明专利,包括17项中国发明专利(含PCT专利四项)。
马少华教授的出诊信息可通过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的官方渠道进行查询和预约,包括微信公众号、微信小程序、APP“北肿云病历”以及电话010-88121122等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