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完全相同
监测户和低保户在医保报销方面存在差异,主要区别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策覆盖范围
-
监测户
属于社会救助对象,但医保政策覆盖范围与低保户一致,均享受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三重保障”。 - 例如:特困、低保、三类监测人员分别按120元/人、180元/人、135元/人缴费资助。
-
低保户
直接纳入最低生活保障体系,医保政策覆盖范围更广,通常享受与监测户相同的“三重保障”待遇。
二、救助标准差异
-
缴费资助标准 :监测户的缴费资助标准(如120元/人)低于低保户(如180元/人)。
-
医疗救助额度 :因救助标准不同,监测户可能获得更高额度的医疗救助,但具体额度需根据当地政策确定。
三、申请条件与稳定性
-
申请条件
-
监测户需满足“三重困境”(失业、疾病、残疾等)且长期无法维持基本生活;
-
低保户仅需符合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
-
-
救助时效性
-
监测户因长期受困,救助时效性更强,通常无需定期重新申请;
-
低保户需每半年或一年重新评估家庭经济状况,存在退出机制。
-
四、报销比例与流程
-
两者在市内/省外医疗机构均实行“一单制”结算,报销比例均达80%以上;
-
低保户因缴费标准较低,可能享受更高比例的医疗救助。
总结
监测户与低保户在医保报销政策上存在交叉,但低保户因保障力度更大、申请条件更宽松,整体保障水平更高。若需精准识别救助对象,建议结合家庭经济状况、健康状况及当地政策综合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