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护理学是研究儿童生长发育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儿童保健和疾病预防、诊断、治疗及护理的一门学科。以下是儿科护理学的一些基本知识:
一、儿童生长发育特点
体格发育
体重 :新生儿出生体重一般在 2.5 - 4kg 之间。生后前半年增长较快,平均每月增长 0.7kg;后半年增长速度减慢,平均每月增长 0.5kg。1 - 2 岁时体重增长速度再次加快,2 - 12 岁期间体重稳步增长,年增长约 2kg。
身高 :新生儿出生时平均身高约 50cm。在出生后的第一年,身高增长速度最快,1 岁时可达到约 75cm;第二年增长约 10 - 12cm,2 - 12 岁期间,身高每年增长约 5 - 7cm。
头围 :新生儿头围约 34cm,6 个月时约 44cm,2 岁时约 48cm,15 岁左右接近成人头围(54 - 58cm)。头围的大小可以反映脑和颅骨的发育程度。
胸围 :新生儿胸围约 32cm,比头围小。1 岁左右胸围与头围大致相等,以后胸围逐渐超过头围。
心理发育
感知觉发育 :新生儿出生时就有视觉、听觉、触觉等感知觉。随着年龄增长,感知觉逐渐敏锐。例如,婴儿在 3 - 4 个月时能分辨颜色,6 - 7 个月时能寻找视野以外的物体。
语言发育 :一般在 4 - 5 个月时会发出喉音,6 - 7 个月时能发出单音节词,1 - 2 岁时能说简单的单词,3 - 4 岁时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情感。
认知发育 :婴儿期以感知运动为主,通过动作来认识世界。幼儿期开始出现具体形象思维,能理解简单的概念和关系。学龄期儿童的抽象逻辑思维逐渐发展。
二、儿科护理特点
护理评估
由于儿童年龄小,不能准确表达自己的感受,护士需要通过观察、询问家长等多种方式来收集资料。例如,观察儿童的面色、精神状态、呼吸情况等来判断其病情。
对于年龄稍大的儿童,可以使用一些适合儿童的评估工具,如疼痛评分量表(如脸谱法,通过让儿童选择代表疼痛程度的表情脸谱来评估疼痛)。
护理操作
给药护理 :儿童用药剂量需要根据体重或体表面积精确计算。给药途径多样,如口服、注射等。口服给药时,对于不配合的婴幼儿,可以将药片研碎后溶于水中喂服。注射给药时,要选择合适的注射部位,如臀中肌、臀小肌,以减少损伤。
预防接种 :儿童需要按照免疫程序进行预防接种。护士要熟悉各种疫苗的种类、接种时间、接种方法和注意事项。例如,卡介苗一般在新生儿出生后 24 小时内接种,用于预防结核病。
静脉穿刺 :儿童头皮静脉丰富,易于固定,常用于头皮静脉穿刺。但在穿刺过程中要注意防止空气栓塞,同时要根据儿童的年龄和病情选择合适的留置针,避免反复穿刺给儿童带来痛苦。
心理护理
儿童在患病期间容易产生恐惧、焦虑等情绪。护士要通过亲切的语言、和蔼的态度和适当的玩具等来安抚儿童。例如,在给儿童做检查或治疗前,可以用简单易懂的语言向儿童解释过程,减轻其恐惧心理。
对于住院儿童,要鼓励家长陪伴,满足儿童对亲情的需求。同时,要为儿童创造一个舒适、安全的住院环境,如设置儿童游乐区等。
三、常见儿科疾病护理
小儿肺炎
一般护理 :保持室内空气清新,温湿度适宜。让患儿采取舒适的体位,如半卧位或高枕卧位,有利于呼吸。鼓励患儿咳嗽,以利于痰液排出。
病情观察 :密切观察患儿的呼吸频率、心率、体温等。如发现患儿出现呼吸困难、口唇发绀、烦躁不安等症状,应及时通知医生。
氧疗护理 :对于缺氧明显的患儿,需要给予氧气吸入。要注意用氧安全,保持氧气管道通畅,定期检查氧气装置是否正常。
小儿腹泻
饮食护理 :继续母乳喂养或给予适合患儿的配方奶,避免进食高糖、高脂食物。对于呕吐严重的患儿,可以少量多次喂食。
补液护理 :根据患儿脱水程度,给予口服补液盐(ORS)或静脉补液。口服补液时,要指导家长正确的喂服方法,如少量多次喂服。静脉补液时,要严格按照医嘱调整输液速度。
臀部护理 :由于腹泻次数增多,粪便刺激臀部皮肤,容易引起臀红。每次便后要用温水清洗臀部,擦干后涂上护臀膏。
小儿佝偻病
日光照射 :多带患儿到户外晒太阳,紫外线照射可以促进皮肤合成维生素 D。一般每天户外活动时间不少于 2 小时。
饮食调整 :增加富含维生素 D 和钙的食物,如鱼肝油、蛋黄、牛奶等。对于母乳喂养的婴儿,母亲要注意摄入足够的维生素 D 和钙。
药物治疗护理 :遵医嘱给予维生素 D 制剂。在服用过程中要注意观察患儿是否有中毒症状,如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