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压病是由于高压环境下作业或活动后减压不当,导致体内溶解气体(如氮气)形成气泡并引发全身性损伤的疾病。具体表现如下: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
- 定义:在高压环境(如潜水、沉箱作业)中,体内溶解的气体因减压速度过快或幅度过大,超过过饱和界限,游离形成气泡,进而堵塞血管、压迫组织或引发炎症反应。
- 诱因:潜水员、飞行员、沉箱作业人员等群体因气压骤变而高发。
二、临床表现
- 急性症状
- 轻度(Ⅰ型):关节/肌肉疼痛(屈肢症)、皮肤瘙痒、大理石样斑纹或丘疹。
- 重度(Ⅱ型):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截瘫、偏瘫、眩晕)、呼吸系统症状(呼吸困难、咳嗽)、循环障碍(休克)。
- 慢性损害
- 减压性骨坏死:股骨、肱骨等部位长期缺血性骨损伤,可能导致关节功能障碍。
三、诊断与治疗
- 诊断依据:结合高压暴露病史、典型症状(如肢体疼痛)、多普勒气泡检测及加压治疗有效性。
- 核心疗法:
- 加压治疗:通过高压氧舱使气泡重新溶解,再逐步减压排出气体。
- 辅助治疗:吸氧、药物支持及对症处理(如止痛、改善循环)。
四、预防措施
- 规范减压流程:严格遵循分阶段减压方案,避免快速升压或降压。
- 健康管理:作业前充分休息、避免疲劳,定期体检以评估骨关节健康状况。
预后:及时治疗多数可治愈;延误易转为慢性,增加治疗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