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率过缓,也称为心动过缓,是指心脏跳动的频率低于正常范围(成人通常为每分钟60-100次)。其原因多种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生理性因素
-
年龄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新陈代谢逐渐减慢,心脏功能可能相应减弱,导致心率自然下降。这种情况在老年人中较为常见,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
-
生活方式与习惯:长期从事体力劳动或体育锻炼的人,由于心脏储备能力强,即使在静息状态下心率也可能较低,但这属于生理性的心动过缓,通常无症状且对身体无害。
-
睡眠状态:在睡眠期间,尤其是深度睡眠阶段,迷走神经张力增加,会导致心率自然下降。
二、病理性因素
-
心脏疾病:包括急性心肌梗死、心肌炎、心内膜炎、心包炎等器质性心脏病,这些疾病可能导致心脏传导系统受损,从而引起心率过缓。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窦性停搏、窦房阻滞、房室传导阻滞等心律失常疾病也是常见原因。
-
全身性疾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等内分泌系统疾病可影响心脏功能,导致心率减慢。高钾血症、高钙血症等电解质紊乱也可能影响心脏的电生理活动,进而引发心率过缓。
-
神经系统疾病:颅内压增高、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等可能通过影响神经调节机制而导致心率减慢。
-
药物因素:某些药物具有抑制心脏传导系统的作用,如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比索洛尔)、非二氢吡啶类钙通道拮抗剂(如地尔硫䓬、维拉帕米)、洋地黄类药物等,长期或大剂量使用这些药物可能导致心率过缓。
心率过缓的原因复杂多样,涉及生理性因素和病理性因素等多个方面。在出现心率过缓的情况时,应及时就医检查以明确病因,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