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衰竭是指肾脏功能部分或全部丧失的病理状态,按发作缓急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其症状因类型不同而有所差异,主要包括尿量变化、身体水肿、消化系统异常、心血管系统问题、血液系统异常、神经肌肉系统症状、皮肤症状及内分泌系统紊乱等。具体如下:
- 尿量变化:急性肾衰竭时,肾前性患者常尿量减少,肾后性肾衰竭无尿往往提示尿路梗阻,交替性少尿和多尿是其特征性表现。慢性肾衰竭早期尿量可正常,随病情发展尿量可能减少。
- 身体水肿:急性肾实质性肾衰竭和慢性肾衰竭都可能出现水肿,程度不一,可从眼睑、下肢逐渐发展至全身。
- 消化系统异常:慢性肾衰竭最早出现的症状之一,常有恶心、呕吐、腹胀、腹泻,舌头和口腔黏膜溃疡,患者口气常有尿味,消化性溃疡发病率较正常人高。
- 心血管系统问题:慢性肾衰竭可出现高血压,与水钠潴留、肾素分泌增多有关;还可引发充血性心力衰竭、尿毒症性心包炎、动脉粥样硬化和周围血管病。
- 血液系统异常:肾衰竭会导致贫血,患者感到疲惫,休息后也无法恢复;还可能出现出血倾向,如皮下出血、鼻出血、月经过多等,严重时可颅内出血和心包出血;部分患者白细胞减少,吞噬能力下降,易感染。
- 神经、肌肉系统症状:慢性肾衰竭早期有疲乏、失眠、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后期可出现性格改变、抑郁、记忆力下降,晚期患者可有周围神经病变,如肢体麻木、深腱反射消失、肌无力等。
- 皮肤症状:慢性肾衰竭患者皮肤瘙痒,与继发性甲旁亢和皮下组织钙化有关,搔抓可使皮肤粗糙、颜色变深,还可能出现面色深而萎黄、轻度水肿的尿毒症面容以及 “尿毒症霜”。
- 内分泌系统紊乱:慢性肾衰竭会使活性维生素 D3 分泌减少,导致钙磷代谢紊乱,继而引起肾性骨病和继发性甲旁亢;红细胞生成激素降低,造成贫血;还可能出现性功能障碍,女性可闭经或不孕。
肾衰竭症状多样且复杂,若出现上述异常表现,应及时就医检查,以便早期诊断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