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确实会加重心血管疾病风险。研究表明,气温每升高1℃,心血管疾病相关死亡率上升2.1%,其中65岁以上人群和已有心血管基础疾病者尤为脆弱。高温通过多重机制影响血液黏稠度、心脏负荷及血管调节功能,进而诱发心梗、脑卒中等急性事件。
高温如何“攻击”心血管系统?
-
血液黏稠度增加
大量出汗导致水分流失,若未及时补充,血容量下降,红细胞浓度升高,易形成血栓。胆固醇和脂质代谢紊乱进一步加剧动脉粥样硬化风险。 -
心脏负荷加重
高温下,皮肤血管扩张以散热,心脏需泵出更多血液维持循环,心肌耗氧量显著增加。对于冠心病患者,可能诱发心绞痛或急性心梗。 -
血管调节功能紊乱
室内外温差过大(如空调房与高温环境切换)会导致血管急剧收缩或扩张,引发血压波动,甚至斑块脱落。 -
电解质失衡与炎症反应
钾、镁等电解质流失可导致心律失常;高温还会激活氧化应激和炎症通路,加速血管内皮损伤。
高风险人群与典型症状
人群 | 高危表现 |
---|---|
65岁以上老年人 | 头晕、乏力、血压骤升或骤降 |
高血压/冠心病患者 | 胸闷、胸痛、呼吸困难 |
长期户外工作者 | 脱水、意识模糊、心率失常 |
核心防护建议
- 补水策略:每日饮水2000-2500ml,少量多次,避免冰水刺激。
- 温差控制:空调温度与室外差不超过8℃,进出时放缓动作。
- 运动调整:选择清晨或傍晚活动,避免高强度运动。
- 饮食与睡眠:低盐低脂饮食,保证7-8小时睡眠,午休不超过30分钟。
- 药物管理:高血压患者不可擅自停药,定期监测血压和血脂。
极端高温天气下,心血管疾病患者需格外关注自身状态。及时识别胸闷、肢体麻木、视物模糊等预警信号,必要时立即就医。科学应对高温,方能平稳度过炎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