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中期患者长期大量食用肉桂可能增加致癌风险,但适量摄入或有助于抗氧化和抗炎。关键在于控制剂量与选择低香豆素品种,避免肝脏负担及潜在毒性。
肉桂中的活性成分如肉桂醛具有抗癌潜力,可抑制某些癌细胞生长,但过量摄入时,其含有的香豆素和黄樟素可能转化为致癌物,尤其对肝脏造成损伤。研究表明,每日摄入超过6克可能诱发肝癌等风险,而合理用量(如5克以内)则可能通过抗氧化机制辅助健康。
不同肉桂品种风险差异显著。锡兰肉桂香豆素含量较高,中国肉桂相对较低,建议优先选择后者。烹饪方式也影响安全性,避免高温长时间加热以减少苯丙素等有害物质生成。
癌症患者需特别注意个体差异。阴虚火旺体质、肝功能异常或正在接受化疗者应谨慎,可能加重代谢负担或与药物相互作用。建议在医生指导下调整饮食方案,避免盲目依赖食疗。
肉桂对癌症患者是一把“双刃剑”,适度使用或能辅助健康,过量则风险显著。科学控制摄入量、优选品种并咨询专业意见,是平衡益处与风险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