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小型犬挠伤后若出现身体发热,需立即采取三步关键措施:彻底清洗消毒伤口、尽快就医评估狂犬病风险、监测体温并区分感染或免疫反应。 发热可能是伤口细菌感染、狂犬病早期或普通感冒等引起,需针对性处理。
-
紧急伤口处理
用肥皂水和流动清水交替冲洗伤口15分钟以上,碘伏消毒避免感染。即使伤口较浅,小型犬也可能携带病菌,清洁是预防发热的第一步。 -
就医与疫苗接种
发热伴随红肿、化脓时,提示细菌感染,需口服抗生素(如阿莫西林)。若犬只未接种疫苗或状态异常,必须24小时内接种狂犬疫苗,不可因伤口小存侥幸。 -
发热对症管理
体温低于38.5℃可物理降温(温水擦拭、多饮水);超过38.5℃服用退烧药(如布洛芬)。持续发热48小时以上或出现头痛、呕吐,需排查狂犬病或其他感染。 -
特殊人群与误区
儿童、孕妇发热需优先就医;接种疫苗后低热属正常反应,避免饮酒和剧烈运动。切勿将发热简单归因于“上火”或“惊吓”,延误治疗。
若发热时伤口已结痂但局部红肿加剧,可能发展为蜂窝组织炎,需外科清创。日常避免宠物抓伤,尤其面部和关节处,受伤后记录犬只健康状况以便医生判断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