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温确实会导致睡眠质量下降,主要原因是低温会干扰人体的体温调节机制、抑制褪黑激素分泌,并降低睡眠环境的舒适度。关键影响包括:深度睡眠减少、入睡困难、多梦易醒,尤其对老年人和婴幼儿更为敏感。
- 体温调节失衡:睡眠时人体核心体温需自然下降1-2℃,但环境过冷会迫使身体消耗额外能量维持体温,干扰深度睡眠(N3阶段)和快速眼动睡眠(REM),导致睡眠碎片化。
- 褪黑激素分泌受抑制:低温可能减少褪黑激素的生成,延长入睡时间并增加夜间觉醒频率。研究表明,18-22℃的室温最利于褪黑激素正常分泌。
- 舒适度下降:寒冷引发体感不适,如手脚冰凉或呼吸道干燥,迫使频繁调整姿势或醒来。厚重被褥可能造成过热,进一步破坏睡眠连续性。
- 特殊人群风险更高:老年人因代谢减缓更难适应低温,婴幼儿则因体温调节未发育完全,两者均易出现睡眠中断。
改善建议:保持卧室温度在18-22℃之间,选择透气保暖的床上用品,睡前1小时泡脚(40℃左右)促进血液循环,避免睡前剧烈活动。若长期失眠,需排查温度外的其他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