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雨季节确实可能增加电解质紊乱的风险,高温高湿引发的持续性排汗、饮食失衡、体液代谢异常是主要诱因。
梅雨期闷热潮湿,人体通过持续排汗调节体温,钠、钾、镁等电解质随汗液大量流失。若未及时补充含电解质的饮品或食物,容易出现乏力、头晕等低钠血症症状。此时许多人因食欲下降减少正餐摄入,转而依赖大量饮水或冷饮解渴,进一步稀释体内电解质浓度。潮湿环境抑制体表蒸发散热,导致内脏供血增加、代谢负担加重,间接加速电解质消耗。特殊人群如慢性病患者、老年人或户外工作者更易受环境影响,需警惕口渴感减弱、尿液颜色异常等信号。
防范电解质紊乱需结合环境与个体差异:饮食上增加冬瓜、菠菜等富含钾的食物,运动后饮用淡盐水或口服补液盐;避免一次性过量饮用纯净水,空调房内定时通风减少隐性出汗。出现持续倦怠或肌肉痉挛时,应及时就医排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