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寒中暑是正常现象,但属于中医特有的“阴暑”范畴,与高温直接导致的“阳暑”不同。其核心矛盾在于体表受寒后毛孔闭合,内热无法散出,引发恶寒、发热、头痛等类似感冒症状,同时伴有口渴、恶心等暑湿表现。以下是关键点解析:
-
阴暑的触发机制:大热天暴汗后突然进入低温环境(如空调房、冷水浴)或大量饮用冷饮,寒气通过肌肤或消化道侵入,导致体表血管收缩、内热郁积。中医经典描述为“房室之阴寒所遏,周身阳气不得伸越”。
-
症状的双重性:既有外寒表现(无汗、恶寒、肢冷),又有内热征象(烦躁、口渴、面赤),易被误认为普通感冒。严重时可引发急性胃肠痉挛或心脑血管意外,尤其对老年人及体质虚弱者风险更高。
-
防治重点:
- 避免骤冷刺激:出汗后先擦干身体,待体温稍降再进入空调环境;冷饮需小口慢饮,避免直接刺激胃肠。
- 解表清里并用:可选用藿香正气类药物(如含酒精的藿香正气水或口服液),既能散寒化湿,又可调和脾胃。
- 食疗辅助:生姜红糖水驱散体表寒气,绿豆汤、冬瓜汤清解内热,忌单独使用寒凉药物加重表寒。
-
与阳暑的差异:阳暑因高温高湿环境直接导致体温调节失衡,以高热、汗闭、昏迷为主;阴暑则因寒热交替诱发,体温未必显著升高,但寒热症状交织更复杂。
夏季防暑需兼顾环境与体质,尤其体质偏寒、长期空调依赖者更需警惕“寒包火”型中暑。出现持续呕吐、意识模糊等症状时,应立即就医,避免延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