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温导致中风是常见的医学现象,尤其在气温超过32℃时,脑卒中风险飙升60%以上,被称为“热中风”。 高温环境下,人体血流速度减缓、血液黏稠度增加,加上水分流失加速,易诱发缺血性脑卒中,高血压及三高人群需格外警惕。
-
高温与中风的关联机制
气温超过32℃时,人体为散热会扩张体表血管,导致大脑血流量锐减。大量出汗未及时补水会使血液黏稠,微小血栓堵塞脑血管风险显著增加。临床数据显示,盛夏中风发生率比平时高出60%-66%,与0℃以下的寒冬并列为两大高发期。 -
“热中风”的典型预警信号
突发头晕头痛、单侧肢体麻木、频繁打哈欠或短暂性言语障碍,常被误认为中暑。可通过“5S自测法”初步判断:观察力量(Strength)是否对称、感觉(Sense)是否异常、吞咽(Swallow)是否呛咳等。 -
高危人群与预防措施
三高患者、老年人及心脑血管疾病患者风险最高。建议每日饮水2000-2500毫升,空调温度控制在27-28℃(温差不超过10℃),避免正午外出。若出现疑似症状,需在3-6小时黄金救治期内就医。
夏季防中风需主动调节生活习惯,及时补水、合理降温、关注身体信号,能有效降低风险。尤其慢性病患者应定期监测血压血脂,避免高温诱发脑血管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