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天气下预防脑中风的关键在于调节体温、科学补水、稳定血压,并避免极端温差对血管的刺激。夏季气温超过32℃时,脑中风风险显著增加,尤其是“三高”人群需警惕血液黏稠、血流减缓及血压波动带来的隐患。通过以下措施可有效降低风险:
-
合理控温:避免长时间暴露于高温环境,空调温度建议设定在26℃左右,室内外温差不超过8℃。骤冷骤热易引发血管痉挛,进出空调房前可先关闭空调,待温差缩小后再行动。
-
科学补水:高温出汗易导致血液黏稠,每日饮水不少于1500-2000毫升,采用“多次少饮”方式,避免一次性过量饮水。晨起和睡前喝温水,有助于稀释血液。
-
饮食清淡:减少高盐高脂食物,每日盐摄入控制在5克以内。多摄入菠菜、西兰花等富含维生素K的蔬菜,以及橙子、苹果等水果,增强血管弹性。
-
稳定情绪与作息:高温易引发烦躁情绪,保持心态平和,避免剧烈情绪波动。保证充足睡眠,午休40分钟可调节血压。
-
适度运动:选择早晚凉爽时段进行散步、太极等低强度运动,避免剧烈活动。运动前后充分热身和补水,防止脱水诱发血栓。
-
识别中风前兆:突发头晕、单侧肢体麻木、言语不清等症状可能是中风信号,需立即就医。牢记“BE FAST”识别法(平衡障碍、视力模糊、面部歪斜、手臂无力、言语困难)。
高温季节,中老年人及慢性病患者需格外关注血管健康,通过综合管理降低脑中风风险。若出现可疑症状,应第一时间拨打急救电话,把握黄金救治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