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雨天通常出现在每年6月中旬至7月中旬,具体日期因年份和地区略有差异,长江中下游地区入梅多在6月6日—15日,出梅在7月8日—19日,持续约20—30天。
-
时间范围与气候特征
梅雨季是东亚特有的气候现象,因与江南梅子成熟期重合得名。主要影响长江中下游、台湾及日本中南部等地,表现为持续阴雨、高温高湿,易引发物品霉变。 -
年际差异与区域特点
每年入梅和出梅时间波动较大,如1954年梅雨期长达两月,1958年仅几天。华南地区虽无典型梅雨,但受其间接影响。日本南部入梅稍早(6月上旬),结束较晚(7月中下旬)。 -
气象判定标准
入梅需满足连续5天均温超22℃且4天降雨,出梅则需均温超30℃且无雨。历书以芒种后第一个丙日为入梅,小暑后第一个未日为出梅,但现代气象更依赖实时数据。 -
农业与生活影响
梅雨是长江中下游初夏主要水源,利于水稻插秧,但过量降雨易致洪涝。居民需防潮防霉,利用晴天晾晒衣物,电器除湿设备可缓解室内潮湿。
梅雨季出行建议关注天气预报,携带雨具;居家注意通风除湿,避免食物霉变。气候变化可能导致未来梅雨模式调整,需持续关注气象部门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