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伊犁是一个多民族和谐共居的典范地区,以哈萨克族为主体,汉族、维吾尔族、回族、蒙古族等47个民族共同创造了多元交融的文化景观。这里既有游牧文明的豪迈,也有农耕文明的细腻,更因丝绸之路的历史积淀成为“人种民族博览地”。
-
哈萨克族的文化传承
作为伊犁人口占比最高的少数民族(约25.5%),哈萨克族保留了独特的游牧传统。那达慕大会上的赛马、摔跤,冬不拉弹奏的悠扬旋律,以及毡房、刺绣等手工艺,展现了草原民族的活力。近年来,传统生活方式与现代城市发展相互融合,形成了兼具民族特色与时代气息的文化生态。 -
维吾尔族与农耕文明
维吾尔族聚居区以农业见长,擅长种植棉花、小麦等作物。其文化以歌舞、手工艺品(如艾德莱斯绸)和美食(烤包子、抓饭)闻名,伊犁的维吾尔族社区还保留了古老的“恰克恰克”口头文学,体现了语言艺术的智慧。 -
锡伯族的戍边历史
锡伯族是清代西迁戍边的民族代表,至今传承着射箭、贝伦舞等非遗技艺。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是他们的文化中心,靖远寺等历史建筑见证了中原文化与边疆文化的交融。 -
多民族共生实践
伊六星街社区是民族交融的缩影,汉族、俄罗斯族、回族等邻里共庆春节、古尔邦节,共享美食与歌舞。这种“共居共共建共享”的模式,成为民族团结的生动注脚。 -
非遗保护的现代探索
伊犁拥有23项国家级非遗项目,如哈萨克族毡绣、维吾尔族木卡姆艺术等。通过非遗旅游线路(如“河谷之音”音乐之旅)、景区传习所等创新形式,传统文化得以活态传承并赋能经济发展。
伊犁的民族故事,是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鲜活样本。无论是草原上的马蹄声,还是市集里的叫卖声,都诉说着这片土地包容与共生的永恒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