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性肝损伤是药物不良反应的常见类型,对乙酰氨基酚、抗结核药、抗生素、他汀类、抗肿瘤药、非甾体抗炎药(NSAIDs)、抗癫痫药、激素类药物、免疫抑制剂及部分中药是公认的“十大肝损伤高风险药物”。这些药物可能通过直接毒性、代谢异常或免疫反应损害肝脏,长期用药、过量使用或个体代谢差异是主要风险因素。
1. 对乙酰氨基酚
过量服用对乙酰氨基酚(如感冒药成分)会超过肝脏代谢能力,毒性代谢物蓄积引发肝细胞坏死,每日最大剂量应低于4克。
2. 抗结核药
异烟肼、利福平等一线抗结核药易引起肝酶升高,联合用药或存在乙肝病史者风险更高,需定期监测肝功能。
3. 抗生素
红霉素、四环素等抗生素可能诱发胆汁淤积或肝炎,肝功能不全者需调整剂量。
4. 他汀类药物
降脂药阿托伐他汀、辛伐他汀等可能引起转氨酶升高,与酒精或其他肝毒药物联用时需谨慎。
5. 抗肿瘤药
化疗药物如甲氨蝶呤、环磷酰胺等通过抑制细胞分裂损伤肝脏,用药期间需密切跟踪肝指标。
6. 非甾体抗炎药(NSAIDs)
布洛芬、双氯芬酸等可能引发急性肝损伤,长期大剂量使用风险显著增加。
7. 抗癫痫药
丙戊酸钠、卡马西平等可能干扰肝细胞代谢,儿童及遗传代谢异常人群需警惕。
8. 激素类药物
类固醇激素、口服避孕药的长期使用可导致肝内脂肪沉积,肥胖或代谢综合征患者风险更高。
9. 免疫抑制剂
环孢素、甲氨蝶呤等药物可能通过免疫介导机制损伤肝脏,器官移植患者需加强监测。
10. 中药及保健品
何首乌、雷公藤等中药成分存在明确肝毒性,自行服用或超量使用可能引发急性肝炎。
药物性肝损伤早期可能无症状,及时停药后多数可逆,但严重者可进展为肝衰竭。用药期间应避免酒精、遵循剂量限制,定期检查肝功能指标(如ALT、AST)。若出现乏力、黄疸或食欲下降,需立即就医评估,必要时启动保肝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