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一年中的最低气温出现在1977年1月30日,记录为-15.7℃。这一数据是汉中历史最低气温的官方记录,但需注意该数据距今较久,实际气候情况可能因监测技术改进而有所调整。 补充说明 气候特征 汉中位于秦岭—淮河以南,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具有“夏无酷暑,冬无严寒”的特点。年平均气温在13℃~21℃之间,冬季最冷时段(12月-1月)气温多在0℃左右,极端低温极少低于-5℃。 区域差异 汉中地形复杂
陕西四季温度特点如下: 一、春季(3-5月) 温度范围 :10-22℃,但昼夜温差较大。 气候特征 :春季短暂且气温波动明显,南部地区(如陕南)平均气温可达14-15℃,北部地区(如陕北)仅7-11℃。 二、夏季(6-8月) 温度范围 :23-37℃,极端高温可达38℃以上。 气候特征 :受季风影响显著,南北温差较小,但南部山区(如秦岭)气温略高于关中平原。 穿衣建议 :需穿棉麻质衣物
汉中一年四季的气温变化如下: 春季 : 平均温度 :6.0℃ - 15.0℃ 白天平均温度 :15.0℃ 夜间平均温度 :6.0℃ 建议穿着 :套装、夹衣、风衣、休闲装、夹克衫、西装、薄毛衣等保暖衣物 夏季 : 平均温度 :19.0℃ - 28.0℃ 白天平均温度 :28.0℃ 夜间平均温度 :19.0℃ 建议穿着 :棉麻面料的衬衫、薄长裙、薄T恤等清凉透气的衣服 秋季 :
陕西省的气候特点可概括为四季分明,具体如下: 一、春季(3月-5月) 气温特征 :气温逐渐回升,但早晚仍较凉爽,白天气温多在15-25℃之间。 气候特点 :多风沙天气,尤其是陕北和沙漠地区,需注意防护。 二、夏季(6月-8月) 气温特征 :炎热干燥,气温普遍超过30℃,部分地区可达40℃以上。 气候特点 :降水较少,常出现伏旱天气,需防范高温中暑。 三、秋季(9月-11月) 气温特征
陕西汉中和天水都是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城市,各有其独特的魅力和优势,难以简单地说谁更好,具体如下: 汉中 历史文化 :汉中是汉文化的发祥地,有“汉家发祥地、中华聚宝盆”之美称,是刘邦的“始封之地、兴王之所”,这里演绎了萧何月下追韩信、登坛拜将、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等历史典故。 生态环境 :汉中被称为“西北小江南”,拥有美丽的自然风光,是古丝绸之路的源点,丝绸之路开拓者张骞在这里出生成长、走向世界
汉中一年四季的气候特点十分鲜明,年均气温为14℃,降水充沛,气候温和湿润。以下是具体分析: 春季 春季(3月至5月)气温逐渐回暖,平均温度为6℃至15℃。此时春暖少雨,适合外出踏青,油菜花海尤为壮观。 夏季 夏季(6月至8月)气温较高,平均温度为19℃至28℃,降水较多,尤其是7月和8月,受副热带高压影响,降水集中且强度较大。 秋季 秋季(9月至11月)气温适中,平均温度为17℃至24℃
汉中一年天气概述: 汉中市全年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夏季炎热,冬季温和 ,春秋季气候宜人。 气温 年均气温 :汉中全年平均温度为13℃~21℃,夏季(7月)平均高温可达22℃,冬季(1月)平均低温为12℃。 极端气温 :最高温度记录为39℃(2023年7月22日),最低温度记录为-5℃(2023年1月15日)。 降水 降水量 :汉中全年降水分布不均,夏季(6月至8月)降水集中
汉中在陕西省的排名需要根据不同的评价维度综合判断,以下是主要维度的分析: 一、GDP排名 2018年数据 GDP总量1471.88亿元,位列全省第七位,仅次于延安。 2019年数据 GDP为1547.59亿元,稳居陕西省内前七强,接近西安、咸阳等城市。 2020年数据 上半年GDP738.50亿元,排名全省前六强,但仍低于渭南、延安。 2021年数据 全年GDP1768.72亿元,升至全省第七位
汉中位于中国陕西省西南部,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湿润。以下是汉中一年四季的温度特点及建议: 一、春季(3-5月) 气温特点 : 平均气温6.0℃-15.0℃,昼夜温差较大。 1月受高原槽东移影响,可能出现雨雪降温天气,最低气温可达-10℃。- 穿衣建议 : 需穿风衣、大衣、毛衣等保暖衣物,夜间注意防寒,建议搭配防风外套。 二、夏季(6-8月) 气温特点 : 平均气温18
陕西汉中的龙头山位于南郑区小南海镇 。 龙头山景区位于陕西省汉中市南郑区,处在川陕交界处米仓山主梁,系米仓山山系,是大巴山系米仓山高峰之一。景区内自然风光独特,以奇石、云海、彩林、雾凇四绝著称,素有“天然氧吧”“动植物基因库”之美誉。这里还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迹和多样的旅游项目,如汉王庙、仙女洞等30多个景点,以及高空索道、滑雪场等娱乐设施
陕西汉中最佳旅游时间为3月至5月(春季)和9月至11月(秋季) ,春季可赏百万亩油菜花海与杜鹃盛景 ,秋季则能体验层林尽染的古朴秋韵 。两季气候宜人,避开了夏季多雨和冬季寒冷,是自然与人文景观交融的黄金时段。 春季(3-5月) :汉中被誉为“最美油菜花海”之城,3月底至4月下旬平原与山脚的金黄花浪绵延数百公里,搭配汉江、秦岭的山水背景,形成独特摄影取景地
陕西汉中雨季主要集中在7月至9月 ,其中8月降雨量最大 ,年平均降水量超过800毫米。该时段受亚热带季风气候 影响,雨水集中且多短时强降雨,对当地农业灌溉和生态补水有重要意义。 雨季时间范围 汉中雨季通常从7月初持续到9月底,其中7月下旬至8月中旬为降水高峰期。受地形因素影响,北部秦岭山区降水量略高于南部盆地,局地可能出现单日降雨量超过100毫米的极端天气。 降雨特征分析
扬雄的四大赋是《甘泉赋》《河东赋》《羽猎赋》和《长杨赋》 。扬雄是西汉时期的著名文学家,他的这四篇赋作品在文学史上有着重要地位,被后世并称为“四大赋”。 这四篇赋的具体内容如下: 《甘泉赋》 :此赋描写了汉成帝时期皇帝出行甘泉宫的壮观场景,通过宏大的描写让帝王自省自己的言行得失。 《河东赋》 :扬雄在这篇赋中描写了汉成帝的出行规模宏大,将宏大的出行与帝王的丰功伟绩联系在一起。 《羽猎赋》
西汉轻徭薄赋的原因 主要在于统治者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以及通过一系列改革措施来恢复和发展经济。西汉轻徭薄赋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 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 秦朝因苛捐杂税和繁重的徭役导致民不聊生,最终引发大规模农民起义而灭亡。西汉初期的统治者深刻认识到这一点,为了避免重蹈覆辙,他们采取了轻徭薄赋的政策。汉高祖刘邦即位后,立即下令减轻赋税
口赋和算赋是中国古代两种重要的人头税制度,主要区别体现在征收对象、年龄范围和用途等方面: 一、基本定义 口赋 指汉代向 14岁以下儿童 征收的人头税,因按口征收而得名。其名目在不同历史阶段有所变化,早期称“口钱”“口贱钱”,东汉时改称“口算”。征收标准为每人每年20钱,后因财政需求增加至23钱。 算赋 指秦汉时期向 15-56岁成年人 征收的人头税,因以计算人口数量为基础而得名。最初为军赋
口赋和杂赋是中国古代税收体系中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具体区别如下: 一、口赋 定义 口赋是以人口为依据征收的人头税,属于直接税,按年龄分段征收。 征收标准与历史演变 汉代 :15岁以上至56岁成年人为主征收,每人每年120钱(东汉称“口算”);14岁以下儿童、7-14岁少年及孕妇等特殊群体可免征。 其他朝代 :税率和年龄标准有所调整,但基本沿用“成年人口征税”的原则。 用途
汉朝的口赋和算赋是两种重要的人头税制度,其特点和演变如下: 一、口赋 征收对象与年龄 最初征收七岁至十四岁的少年儿童,每人每年缴纳20钱作为皇室收入。 汉武帝时期扩大征收范围至三岁,金额增至23钱,用于军费开支。 元帝时恢复七岁起征,但金额未减。 特殊群体与地区 少数民族地区(如武陵蛮)按人口征收,每口收布二丈。 老年人、孕妇、儿童等群体享有免税优惠。 社会影响 由于税负过重
汉赋与名赋的区别主要体现在文学体裁特征和代表作品上,具体分析如下: 一、文学体裁特征 汉赋 属于中国先秦两汉时期的主流文学体裁,兼具诗歌的抒情性和散文的叙事性,以铺陈宏大、辞藻华丽著称。 结构上篇幅较长,常采用问答体形式,如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 语言特点包括: 四言六言句式为主,讲究押韵(可隔三四句或五六句),韵脚可更换但需与内容协调; 善用典故、生僻字,追求文采韵律的和谐。
不完全相同 汉大赋是汉赋的典型形式,但二者并不完全相同。以下是具体分析: 一、汉赋的范畴与分类 汉赋是汉代代表性的文学体裁,按内容可分为: 体物大赋 :以描写宫廷、山川、田猎等宏大场景为主,如《子虚赋》《上林赋》; 抒情小赋 :侧重个人情感表达,篇幅较短,如《楚辞》中的《九歌》。 汉大赋属于 体物大赋 的巅峰形式,具有以下特征: 篇幅宏大,结构严谨(三部分:序、正文、结尾),韵文与散文相间
西汉时期,汉赋创作达到了巅峰,涌现出四位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家,其代表作品和影响如下: 一、司马相如(约公元前179年-前118年) 核心地位 :被公认为“赋圣”“辞宗”,是汉赋的奠基人。 代表作品 : 《子虚赋》《上林赋》:以铺陈夸张的手法描绘皇家狩猎,奠定散体大赋体制。 《长门赋》:通过王昭君故事讽刺宫廷悲剧,开创宫怨文学。 《美人赋》:以楚辞手法赞颂女性美,展现个人情感与时代精神。 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