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还叫什么族

回族在不同历史时期和语境中有不同的称谓,具体如下:

  1. 历史称谓

    回族在古代被称为 回纥回鹘 ,是13世纪中亚、波斯、阿拉伯人迁入中国后形成的民族。回纥是回族的前身,但两者并非同一概念。回族是现代国家法定民族,而回纥是历史概念,主要指唐代时期的一个民族群体。

  2. 现代别称

    在现代汉语中,回族常被简称为 回回 ,这一称呼源于其历史渊源。例如,元代文献中已有“回回人”的记载。

  3. 其他民族对回族的称呼

    • 藏族称回族为 卡西(Kace) ,可能源于西藏部分回族来自克什米尔;

    • 蒙古族称回族为 Hotun ,可能与回族历史上的和田迁徙有关。

  4. 民族融合与演变

    回族是多民族融合的结果,包括中亚、波斯、阿拉伯人及汉族、蒙古族、维吾尔族等长期通婚融合形成,其名称也反映了这一多元文化特征。

回族的主要称谓为 回族 ,历史上的前身为 回纥 ,现代口语中常简化为 回回 ,同时存在其他民族对其的特定称谓。

提示: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相关推荐

西双版纳为什么简称版纳

​​西双版纳简称“版纳”源于其傣语本义——历史上划分的12个封建赋税行政单位(“版纳”意为“千田”或“合并田赋”),这一简称既保留了地域文化特色,又体现了古代行政区划的智慧。​ ​ ​​傣语词源与行政起源​ ​ “版纳”直译为“千田”,实指一个征收赋税的行政单位。公元1570年,宣慰使召应勐将辖区合并为12个“版纳”以分配贡赋,从此“西双版纳”(十二版纳)成为固定名称

健康知识 2025-04-14

西双版纳第一个傣王

​​西双版纳历史上的第一代傣王是帕雅真(又称叭真),他于公元1180年统一各部,建立“景龙金殿国”,开创了延续近800年的傣王国政权,并获宋朝赐虎头金印,成为这片土地的“召片领”(广大土地之主)。​ ​ ​​统一与建国​ ​ 帕雅真在12世纪末平定西双版纳各部落战乱,结束长期分裂,以景洪(古称景龙)为中心建立“景龙金殿国”,首次实现区域统一。其名“帕雅真”在傣语中意为“最勇猛的人”,既彰显武力

健康知识 2025-04-14

西双版纳有啥子耍的

西双版纳是中国云南省的一个著名旅游胜地,以其丰富的自然景观、多样的民族文化和独特的热带风情而闻名 。这里有迷人的热带雨林、珍稀的动植物资源、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节日以及令人垂涎的美食。以下是西双版纳值得游玩的几大亮点: 1.热带雨林探险:西双版纳拥有中国唯一的热带雨林自然保护区——西双版纳热带雨林国家公园。这里植被茂密,生物多样性极高,是徒步爱好者和自然爱好者的天堂

健康知识 2025-04-14

西双版纳州是西双版纳吗

是的,西双版纳州就是西双版纳。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简称西双版纳州,通常被人们亲切地称为西双版纳。它位于中国云南省的最南端,与老挝、缅甸接壤,是云南省下辖的一个自治州。 1. 地理与气候: 西双版纳州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全年温暖湿润,雨量充沛,有着丰富的植被和多样的动植物资源。其地理特征包括山脉、河流和热带雨林,为各种生物提供了理想的栖息地。 2. 民族与文化: 西双版纳州是傣族的主要聚居地

健康知识 2025-04-14

勐在西双版纳是什么意思

勐在西双版纳具有多重含义,主要与地理、历史和文化相关: 一、核心词义解析 地理概念 勐在傣语中最初指小块平地,多用于描述盆地、河谷或平原地区,是傣族传统村落聚居地的基本单元。例如勐养、勐遮、勐龙等地名均源于此含义。 行政区划单位 在古代西双版纳,勐是傣泐社会的基本行政区划级别,由若干个“曼”(村寨)组成,相当于分封制下的诸侯国。古代存在近五十个勐,涵盖不同规模的社会组织。 二、文化与历史背景

健康知识 2025-04-14

西双版纳为啥叫西双版纳

傣语中的地理与行政划分 西双版纳的名称由地理特征和历史行政划分共同构成,具体原因如下: 一、名称构成解析 “西双”的含义 在傣语中,“西双”表示数字 12 ,是量词的一种表达方式。这一数字可能源于当地部落数量或行政区域划分。 “版纳”的含义 “版纳”在傣语中指 一千亩的稻田 ,是古代傣族重要的农业经济单位。这一单位体现了傣族以稻作农业为基础的社会结构。 整体翻译 “西双版纳”直译为

健康知识 2025-04-14

西双版纳为什么突然火了

西双版纳近年来突然走红的原因可归纳为以下核心因素,综合自然环境、文化特色、交通条件及营销推广等多方面分析: 一、独特的自然环境与生态资源 热带气候与生物多样性 西双版纳位于北纬21度热带雨林带,全年气候温暖湿润,被誉为“热带天堂”。这里拥有中国唯一的热带雨林自然保护区,是全球最大的野生亚洲象栖息地,吸引大量动植物爱好者及科研工作者。 丰富的动植物资源 除亚洲象外,还栖息着猴子、鸟类等珍稀物种

健康知识 2025-04-14

西双版纳自由行危险吗

相对安全,注意风险 西双版纳作为云南省热门旅游城市,整体安全性较高,但游客仍需注意以下潜在风险: 一、主要安全风险提示 边境地区风险 西双版纳靠近缅甸边境,该区域存在非法贩毒、走私等不稳定因素。建议避免单独前往边境地区,远离未开发的边境地带。 自然环境风险 热带雨林气候潮湿,蚊虫较多,需防范登革热、疟疾等疾病,建议携带防蚊喷雾剂并避免夜间外出。 森林、山区等自然景点存在迷路

健康知识 2025-04-14

云南傣族傣刀

云南傣族傣刀是傣族文化的重要象征,‌兼具实用功能与艺术价值 ‌,常用于宗教仪式、节庆装饰及日常劳作,其锻造工艺与纹饰雕刻体现独特的民族审美。 ‌关键亮点提炼 ‌: ‌文化象征 ‌:傣刀被视为驱邪祈福的神圣器物,在泼水节、开门节等活动中不可或缺。 ‌手工锻造技艺 ‌:采用传统铁器锻打技术,刀身常刻有孔雀、莲花等傣族图腾,刀鞘多用木材或兽皮包裹银饰。 ‌材质与功能演变 ‌:早期以实战兵器为主

健康知识 2025-04-14

傣族和版纳族的区别

傣族和版纳族并不是两个独立的民族,而是傣族的一部分。傣族主要聚居在中国云南省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等地,是西双版纳的主体民族,因此常被称为“版纳族”。傣族文化在西双版纳地区具有独特的地位,其语言、宗教、节日和传统习俗等构成了这一地区的文化特色。 傣族文化的独特性 宗教信仰 :傣族普遍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同时也保留着原始宗教的习俗

健康知识 2025-04-14

西双版纳有几个少数民族

西双版纳有13个世居少数民族 ,包括傣、汉、哈尼、彝、拉祜、布朗、基诺、瑶、苗、回、佤、壮、景颇等民族。 1. 傣族 人口 :2023年末,西双版纳州傣族总人口33.39万人,占全州户籍总人口的32.6%。 语言 :傣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 宗教 :多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部分信仰原始宗教。 传统民居 :傣泐支系为干栏式建筑,傣雅支系多为土木结构建筑。 2. 汉族 人口

健康知识 2025-04-14

西双版纳是哪个少数民族

西双版纳是傣族聚居的少数民族自治州,具体情况如下: 主体民族 傣族是西双版纳的主体民族,占据绝大多数人口。该地区傣族人口约74%,且以水傣为主。 民族构成 西双版纳州共有13个世居民族,包括傣族、哈尼族、拉祜族、布朗族、基诺族等,其中傣族是主体民族。 行政区划 西双版纳辖景洪市、勐海县、勐腊县及11个国营农场,是云南省面积最小的地级市。 文化特色 傣族拥有独特的语言、服饰、建筑、音乐和舞蹈文化

健康知识 2025-04-14

西双版纳有多少个民族

西双版纳是中国云南省下辖的一个自治州,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西双版纳共有 13个世居少数民族 。这些民族包括傣族、哈尼族、拉祜族、布朗族、基诺族、彝族、瑶族、苗族、回族、佤族、壮族、景颇族和汉族。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语言、宗教信仰和生活方式,共同构成了西双版纳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

健康知识 2025-04-14

西双版纳十二个民族

西双版纳州是中国云南省的一个傣族自治州,以其独特的热带雨林气候和丰富的民族文化而闻名。该州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主要世居民族包括: 傣族 :作为西双版纳的主体民族,傣族以其独特的文化和传统而著称,如泼水节等。 哈尼族 :以梯田农业闻名,有着丰富的民间音乐和舞蹈。 拉祜族 :以农业和狩猎为主要生计方式。 布朗族 :与茶有着深厚的文化联系,传统上以种植和制茶为业。 瑶族

健康知识 2025-04-14

2025年景洪泼水节是几月几号

2025年4月30日至5月2日 2025年景洪泼水节将于 4月30日至5月2日 举行。泼水节,又称宋干节,是傣族和德昂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标志着傣历新年的开始。节日期间,人们会相互泼水,以此祈求洗去过去一年的不顺,并带着美好的愿望迎接新的一年

健康知识 2025-04-14

今年泼水节是几月几号西双版纳

今年(2025年)西双版纳泼水节定于4月14日(周一)至16日(周三) 举行,为期三天。 在泼水节期间,大街小巷将充满欢声笑语,人们会互相泼水祈福,载歌载舞,庆祝新年的到来。还有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如民俗文化展演、传统龙舟表演赛、民族大巡游等,让游客们能够充分感受到傣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健康知识 2025-04-14

2025今年盈江泼水节是几号

2025年盈江泼水节将于4月10日至13日 举行,主活动集中在10日-11日 (泼水狂欢),是当地傣族、德昂族的重要节日,全州统一放假4天。 时间安排 官方公布的假期为4月10日(周四)至13日(周日),政务、学校等均按此执行。核心活动如泼水狂欢、民俗表演等通常在10日-11日于盈江傣文化园(泼水广场)举办。 节日特色 泼水节象征祝福与迎新,除泼水活动外,还有传统歌舞、美食集市等,展现傣族

健康知识 2025-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