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志·民族志》是系统记录贵州多民族历史文化的权威志书,全面涵盖全省18个世居民族的起源、分布、社会变迁及文化特征,尤其突出苗族、布依族等民族占全国同族人口50%-98%的独特性,以及各民族共同开发贵州高原的历程。志书以平等视角呈现民族交融史,从夜郎古国到“改土归流”,从军阀时期到新中国民族政策,兼具史料价值与现实意义。
贵州的民族分布格局鲜明,民间俗语“高山彝苗水仲家,仡佬住在石旮旯”生动概括了地理与民族的关联。苗族遍布全省,布依族傍水而居,侗族聚居黔东南,彝族扎根黔西北,形成“大杂居、小聚居”的多元生态。这种分布与高原山地、岩溶地貌的自然环境深度绑定,塑造了独特的农耕、商贸与马帮文化。
历史上,贵州是古代民族迁徙的“走廊”。秦汉时期濮人建立夜郎政权,唐宋设羁縻州,明清推行土司制度与“改土归流”,推动封建领主制向地主制转型。汉族移民通过军屯、商贩等途径持续融入,带来先进技术,与少数民族共同开发茶马贸易、丝织业和矿业。志书特别记载了南宋时期贵州作为军马供应地、明清集场经济兴起等关键节点。
民族文化方面,贵州世居民族保留了服饰、建筑、节庆等活态遗产,如苗族银饰、侗族鼓楼、水族端节等。志书通过大量田野调查,详实收录了这些文化的演变脉络,并凸显新中国成立后各民族在政治、经济领域的平等发展。
翻阅《贵州省志·民族志》,既能追溯“十里不同天”背后的民族智慧,也能理解今日贵州“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深层根基。对研究者而言,它是解码西南民族史的钥匙;对普通读者,则是一部立体的人文地理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