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图》是北宋画家张择端创作的传世名画,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属国宝级文物。该画宽24.8厘米,长528.7厘米,为绢本设色,采用散点透视构图法,生动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北宋都城东京(又称汴京,今河南开封)的城市面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
一、基本信息
- 作者:张择端
- 创作年代:北宋
- 画作类型:风俗画
- 材质:绢本设色
- 尺寸:宽24.8厘米,长528.7厘米
- 现藏地:北京故宫博物院
二、画作内容
- 郊外景象:描绘了汴京郊外的春光,包括小溪、大路、骆驼队、毛驴、牛车、轿子等,展现了乡村的宁静与农业的发达。
- 汴河场景:汴河是北宋国家漕运交通枢纽,画面中人口稠密,商船云集。人们有的在茶馆休息,有的在看相算命,有的在饭铺进餐。河里船只往来,首尾相接,或纤夫牵拉,或船夫摇橹,有的满载货物,逆流而上,有的靠岸停泊,正紧张地卸货。横跨汴河上的是一座规模宏大的木质拱桥,它结构精巧,形式优美,宛如飞虹,故名虹桥。
- 城内街市:以高大的城楼为中心,两边屋宇鳞次栉比,有茶坊、酒肆、脚店、肉铺、庙宇、公廨等等。商店中有绫罗绸缎、珠宝香料、香火纸马等专门经营,此外尚有医药门诊、大车修理、看相算命、修面整容等行业。各行各业,应有尽有。街市行人摩肩接踵,川流不息,有做生意的商贾,有看街景的士绅,有骑马的官吏,有叫卖的小贩,有乘坐轿子的大家眷属,有身负背篓的行脚僧人,有问路的外乡游客,有听说书的街巷小儿,有酒楼中狂饮的豪门子弟,有城边行乞的残疾老人,男女老幼,士农工商,三教九流,无所不备。
三、艺术价值
-
历史价值:《清明上河图》提供了北宋大都市的商业、手工业、民俗、建筑、交通工具等详实形象的第一手资料,具有重要历史文献价值。
-
艺术价值:该画卷用笔兼工带写,设色淡雅,不同一般的界画。构图采用鸟瞰式全景法,真实而又集中概括地描绘了当时汴京东南城角这一典型的区域。作者以传统的手卷形式,采取“散点透视法”组织画面,使画面长而不冗,繁而不乱,严密紧凑,如一气呵成。
-
文化价值:该画卷还从侧面反映了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客观再现,生动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北宋都城东京的城市面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是北宋时期都城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
《清明上河图》不仅以其精湛的艺术技艺和丰富的历史内涵成为中国古代绘画的瑰宝,更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洞察力为我们展现了一个鲜活、生动的北宋都市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