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图》是中国北宋时期著名的长卷风俗画,由张择端创作,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以下是关于该画的综合介绍:
一、基本信息
-
创作背景
该画作创作于北宋徽宗宣和年间(1119-1125年),虽以“清明”命名,但并非专画清明时节的场景,而是通过清明前后的市井生活展现了当时汴京(今河南开封)的繁荣景象。
-
尺寸与材质
画卷高25.8厘米,长534.6厘米,采用绢本绘制,是现存唯一的传世精品。
二、艺术特色
-
构图与技法
-
采用散点透视构图法,将汴河、街市、建筑等元素有机结合,形成疏密有致的视觉效果。
-
人物描绘兼具工笔与写意,牲畜、建筑等细节刻画精细,展现了北宋都市生活的真实面貌。
-
-
历史价值
- 为研究北宋城市规划、经济活动、民俗风情提供了重要资料,是研究宋代社会的“活化石”。
三、争议与补充
-
清明时节的争议 :尽管画名包含“清明”,但多数研究认为其反映的是清明前后的市井生活,而非特定节日场景。
-
版本差异 :辽宁省博物馆收藏的《清明上河图》作者为“明四家”之一仇英,但此说法存在争议,张择端仍是主流认知。
《清明上河图》以独特的艺术语言记录了北宋都城的繁荣与活力,既是传世名画,也是历史文献,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