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露风引起的水稻冷害属于 延迟型冷害 。以下是具体分析:
一、冷害类型判定
根据农业气象学分类,寒露风引发的低温冷害主要表现为 延迟型冷害 ,其特点包括:
-
低温影响生育后期 :主要发生在水稻抽穗扬花期(通常对应农历寒露节气前后,气温25-28℃);
-
生理过程受阻 :低温导致抽穗速度减慢、抽穗期延长、颖花开放受阻,最终引发空壳、瘪粒,严重时绝收;
-
与障碍型冷害区别 :障碍型冷害(如霜冻)多发生在越冬期,而寒露风特定于晚稻生育期。
二、危害阶段与症状
-
幼穗分化期(抽穗前25-30天) :基本不受低温影响;
-
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期(抽穗前10-15天) :受低温危害概率较小,但危害严重(如空粒、穗粒畸形);
-
抽穗开花期 :最敏感阶段,低温导致花粉成熟受阻、散粉受精失败,是空粒的主要成因。
三、防御措施
-
灌水保温 :冷空气来前灌水至2-3厘米深,低温时采用“晴天日排夜灌”或“雨天灌满水”调节温度;
-
施肥管理 :抽穗前施用尿素、硫酸钾等促生长肥,增强抗逆性;风后喷施根外肥(如磷酸二氢钾)促进灌浆;
-
喷水防干冷 :开花前后的干冷天气中人工喷水,减少叶片干枯,促进授粉;
-
防风防雨 :配合台风等强天气防范措施,减少机械损伤。
四、影响与损失
-
低温持续2天以上,产量损失达10%-20%;若日平均气温低于17℃且持续2天以上,危害加重至50%以上;
-
严重年份可导致大面积绝收,但单次寒露风过程影响范围广(可达数百万亩)。
寒露风通过延迟生育进程、干扰生殖生理,最终导致水稻产量大幅下降,是南方晚稻种植需重点防范的气象灾害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