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季节一般从6月中旬持续至7月中旬,具体日期因年份和地区略有差异,通常以芒种后第一个“丙日”为入梅、小暑后第一个“未日”为出梅。长江中下游地区是典型梅雨带,此时阴雨连绵、湿度极高,衣物易霉变,民间也称“霉雨”。
- 时间范围:多数年份集中在6月15日至7月15日,历时约20-30天。例如2024年入梅为6月11日,出梅为7月6日;而部分年份受气候影响可能提前或延后,甚至出现“空梅”或超长梅雨(如1954年持续近2个月)。
- 地域差异:江南地区入梅较早(6月上旬),长江中游稍晚(6月中旬),下游及江淮地区更迟(6月下旬)。北方梅雨季较南方更短且不明显。
- 气候特征:梅雨季因太平洋暖湿气流与冷空气对峙形成准静止锋,导致持续降雨、闷热潮湿,日均气温超22℃,湿度常达80%以上,偶有暴雨或雷阵雨。
- 传统历法:古人以干支纪日确定入梅(芒种后首个丙日)和出梅(小暑后首个未日),如2025年芒种为6月5日,若首个丙日为6月7日则视为入梅起始。
- 现代气象标准:连续5天均温超22℃且4天降雨即为入梅;均温超30℃且无雨则标志出梅,转入盛夏高温。
梅雨季需注意防潮除湿、饮食祛湿,并关注极端天气预警。若遇异常延长(如超40天),可能引发洪涝灾害,需提前防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