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之首,标志着万物闭藏的冬季结束,开始进入风和日暖、万物生长的春季。 作为干支历的岁首,立春寓意新的轮回开启,传统上被视为吉祥的象征。其核心特点包括:太阳到达黄经315°(公历2月3-5日)、气温回升、农事活动启动,以及丰富的迎春习俗如咬春、踏青等。
-
天文与气候意义
立春以太阳黄经315°为分界,北斗七星斗柄指向寅位时确立。虽为春季起点,但因中国幅员辽阔,实际气候差异显著——北回归线以南早春气息明显,北方多数地区仍处冬季尾声,需警惕“倒春寒”。 -
农耕与文化内涵
作为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立春是“春种”的开端,农谚“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觉”概括了春耕忙碌。古人视其为岁首,秦汉前甚至以立春为“春节”,举行祭祖、祈年等庆典,奠定后世年节框架。 -
传统习俗与食俗
- 迎春仪式:从皇家东郊迎春到民间鞭春牛(打春),象征催耕祈福;抢春牛土撒牛栏的习俗蕴含繁殖巫术信仰。
- 饮食文化:春饼、春卷、萝卜(咬春)等时令食物承载迎新之意,唐代“五辛盘”演变为今日春盘,寓意祛病纳吉。
- 游春活动:立春后踏青探春,佩戴春鸡、燕子饰品,寄托对生机与吉祥的向往。
立春不仅是一个节气,更承载着中国人对自然律动的敬畏与对丰饶生活的期盼。尽管现代气候学以日均温10℃界定入春,立春仍以文化符号的形式,提醒人们顺应天时、拥抱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