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露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七个节气,标志着秋季向冬季的过渡,其气候特征主要表现为:
一、气温变化特点
-
气温下降明显
寒露后气温比白露时降低约8-10℃,但不会持续严寒。此时华南地区日平均气温多在20℃以下,长江流域也难以突破30℃,最低气温可能降至10℃以下。
-
昼夜温差增大
由于冷空气南下和干燥气候,昼夜温差显著,早晚略感寒意,形成“昼暖夜凉”的特点。
-
冷空气影响区域扩展
寒露后冷空气势力增强,不仅影响华北、西北地区,南方部分地区(如长江流域)也开始出现初霜或霜冻。
二、天气现象
-
干燥与多露
此时空气湿度降低,秋燥明显,露水增多且更冷,早晚可能出现冻露或霜冻。
-
风雨天气短暂
受冷高压控制,雨季结束,但风雨天气持续时间较短,过后天气转晴。
三、物候与农事
-
自然物候变化
大雁南飞、菊花渐黄,植物进入成熟期,候鸟迁徙活动频繁。
-
农事活动调整
适合收获秋季作物,同时需防范早霜对农作物的影响。
四、地区差异
我国地域辽阔,寒露后气温变化存在显著差异:
-
南方 :气温波动较大,但整体凉爽,雨雪天气偏少,预示暖冬可能。
-
北方 :高海拔地区(如西北高原)已进入冬季,气温普遍低于10℃。
总结
寒露标志着天气由凉爽转向寒冷,但并非严寒冬季的开始。此时需根据气温变化调整衣物,预防感冒。若寒露期间出现持续高温,则当年冬季可能较暖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