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处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四个节气,标志着夏季暑气消退、秋季来临的重要节点。其含义和特点可归纳如下:
一、核心含义
处暑的本义为“出暑”,即炎热的夏季即将过去,暑气逐渐消退,天气开始转凉。这一节气象征着夏季与秋季的交替,是自然气候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二、时间与天文特征
-
公历时间 :通常出现在每年8月22日或23日,2023年处暑为8月23日。
-
天文现象 :此时太阳到达黄经150°,太阳直射点继续南移,地面接收的太阳辐射减弱,副热带高压南撤。
三、气候特点
-
短期回热现象 :处暑后气温仍可能短暂回升,形成“秋老虎”天气,但整体趋势是降温。
-
昼夜温差增大 :早晚凉爽,昼夜温差开始显著,是过渡到秋季气候的特征。
-
雨量减少 :随着夏季作物成熟,雨量逐渐减少,为秋季播种做准备。
四、农事活动
-
收获与播种准备 :农民开始收割夏季作物(如小麦、玉米),并筹备秋季播种。
-
调整农事策略 :需防范秋旱对晚稻等作物的影响,同时关注霜冻对早春作物的威胁。
五、文化内涵
处暑与多句农谚相关,如“一场秋雨一场凉”“立秋三场雨,麻布扇子高搁起”等,这些谚语反映了古人对气候规律的总结。处暑也是传统节日之一,部分地区会举行祭祀活动,感恩大自然的馈赠。
处暑不仅是气温变化的节点,更承载着农耕文明的智慧与自然规律的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