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红薯实现高产的关键在于科学配肥,以钾肥为主、氮磷为辅,重施有机肥,并分阶段精准追肥。 红薯对钾元素需求最高(占比60%),其次为氮(30%)和磷(10%),同时需避免含氯肥料。高产核心要点包括:基肥以腐熟农家肥为主(每亩3000-4000公斤),搭配磷钾肥;膨大期重点补钾;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防早衰。
-
基肥奠定高产基础
红薯根系发达,需深耕土壤并施足基肥,占总肥量60%-80%。腐熟农家肥(如猪牛粪)能改良土壤结构,提供长效养分,配合过磷酸钙(25公斤/亩)、草木灰(100-150公斤/亩)及适量氮肥(碳酸氢铵10公斤/亩)。黏土地可掺砂改良透气性,垄作栽培增产20%。 -
分阶段追肥策略
- 提苗肥:栽后1周内施氮肥(尿素5公斤/亩)促苗齐。
- 壮蔓肥:栽后30-40天补氮钾(尿素4.5公斤+硫酸钾10公斤/亩),控旺促薯块形成。
- 催薯肥:栽后90天以钾为主(硫酸钾10公斤/亩或草木灰150公斤/亩),加速薯块膨大。
- 裂缝肥:薯块膨大期用钾肥溶液(1%磷酸二氢钾)灌根,防茎叶早衰。
- 叶面补肥增效
生长中后期根系吸肥力下降时,喷施0.3%磷酸二氢钾或5%草木灰滤液,每15天1次,连喷2次,可延长叶片功能期,增产30%。避免高温时段喷施,以防灼伤。
总结:红薯高产需遵循“有机为主、钾肥优先、分期调控”原则,结合土壤墒情调整用量。注意忌氯肥料,膨大期保持水分均衡,收获前20天停止浇水以提升耐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