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迁的名称由来可综合历史记载与传说,主要包含以下两种主流说法:
一、避讳说
-
唐代避讳改名
唐代宗李豫(762-779年)即位后,为避其讳,将原宿豫县改为宿迁县,这一改名行为发生在公元762年。此说法认为“宿”与唐代宗名“豫”谐音,故用“迁”字形成“一宿之迁”的意象,象征县城的迁移。
二、迁徙说
-
春秋时期迁都
春秋时期,宋国因黄河泛滥被迫迁都至宿地(今安徽宿州市),故称“宿迁”。但此说法存在争议,部分历史学家认为实际迁都地点在安徽,而江苏宿迁的得名仍与避讳及后续行政调整相关。
三、其他说法补充
-
水患与迁徙
宿迁历史上水患频发,治所多次迁移,可能强化了“迁徙”这一命名内涵。但这一因素通常与避讳结合,共同构成地名由来。
总结
宿迁名称的核心逻辑是 避讳与迁徙的结合 :最初因春秋时期宋国迁都宿地得名“宿迁”,后因唐代避讳李豫之讳改为“宿迁”。这一名称既体现了历史事件,也蕴含了地理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