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古果是一种保存完好的早白垩世被子植物化石,其学名为 Archaefructus liaoningensis ,由吉林大学古生物研究中心主任孙革教授团队于1996年在辽宁北票市黄半吉沟村发现。以下是关于辽宁古果的详细信息:
一、基本特征
-
生存年代与分类
辽宁古果生存于约1.45亿年前的中生代早白垩世,是目前已知最早的被子植物化石,将被子植物的起源时间提前了1500万年。
-
形态结构
-
茇状叶序,茎部多次分裂为线状。
-
果枝上螺旋生长着40余枚类似豆荚的蓇葖果,每枚含2-4粒种子。
-
虽然化石表面未发现花瓣与花萼,但雄蕊对称生长、单沟状花粉等特征明确指向被子植物。
-
二、科学意义
-
植物演化研究
辽宁古果的发现将被子植物的起源从白垩纪推溯至晚侏罗世,为理解植物类群演化提供了关键证据。
-
地理起源证据
作为辽宁西部发现的最早被子植物化石,辽宁古果为全球有花植物起源于中国辽宁西部提供了有力支持。
三、展示与研究进展
-
化石保存 :辽宁古果化石保存完好,形态特征清晰,为研究早期植物形态结构提供了直观材料。
-
研究价值 :近年研究揭示了其繁殖策略、生态角色及与现代植物的关联,进一步阐释了被子植物的演化路径。
辽宁古果不仅是“世界上第一朵花”的化石,更是生物协同演化史上的重要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