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善近年来在生态保护、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和民生改善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主要变化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生态保护与治理能力提升
-
荒漠化治理成效显著
通过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草)、"三北"防护林等工程,累计完成防沙治沙任务8670.13万亩,草原和森林覆盖率分别提升至23.18%和8.37%,实现连续7年每年完成百万亩营造林任务。
-
生态修复体系完善
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通过禁牧、生态修复等措施,森林覆盖率从51%提高到57.3%,野生动物岩羊数量增加至近5万只,荒漠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
-
生态补偿机制创新
实施"人退带动沙退"战略,通过封育复壮天然白刺林、种植梭梭林等措施,推动农牧民转型,促进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
二、绿色产业发展与经济转型
-
生态产业成为支柱
阿拉善以绿色沙产业、清洁能源和特色文化为支柱,形成全国最大的荒漠肉苁蓉主产地、全球最大的汽车越野盛会举办地等优势产业,2018年农牧民收入位列内蒙古第一。
-
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
沙产业创新创业大赛入选国家科技部七大专业赛,推动清洁能源、环保技术等领域的研发与应用,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三、基础设施与民生改善
-
城镇建设与公共服务提升
巴彦浩特、额济纳旗等城镇基础设施完善,集中供热、燃气普及率分别达99.6%和94.1%,城市公园、休闲设施增多,居民生活便利性显著提高。
-
生态移民与社会保障
通过退牧还林移民工程,缓解林牧矛盾,改善生态环境,同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降低城乡登记失业率至内蒙古最低水平。
四、文化品牌与精神力量
-
文化产业发展壮大
以奇石、沙漠文化为特色,打造"苍天圣地"文化品牌,2014年文化产业增加值达4.34亿元,吸纳就业超万人,促进生态保护与文化传承。
-
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
通过宣传教育,形成"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共识,全盟森林覆盖率年均增长2.5个百分点,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五、区域协调与战略布局
-
"适度收缩、相对集中"战略实施
优化资源配置,推动产业向绿色、高效方向发展,形成以阿拉善为中心的生态安全屏障,服务国家战略需求。
-
边境安全与民族团结
维护边疆稳定,促进各族群众共同参与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实现"人脱贫、村出列、旗摘帽"目标。
以上变化体现了阿拉善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下,通过政策引导、科技创新和民生改善,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成功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