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成吉思汗后裔分治草原
内蒙古四子王旗的来历可追溯至元朝时期,其名称和行政区划演变如下:
一、名称由来
-
历史渊源
四子王旗得名于成吉思汗胞弟哈卜图·哈萨尔的第十五代孙脑音泰(鄂木布)的四个儿子。他们因受蒙古帝国赐予的草原领土而分治该区域,故称“四子部落”。
-
具体人物
四子分别为:
-
僧格 (莫尔根忽少奇):长子,被尊为“莫尔根忽少奇”;
-
索纳木 (达尔汗台吉):次子,尊号“达尔汗台吉”;
-
鄂木布 (布库台吉):三子,清朝初期被封为“达尔汗卓哩克图”,统领四子部落;
-
伊尔扎木 (莫尔根台吉):四子,尊号“莫尔根台吉”。
-
二、行政区划演变
-
元朝时期
元太祖成吉思汗的胞弟哈卜图·哈萨尔建立四子部落后,该区域成为赵王传世食邑,属净州路管辖。
-
清朝时期
-
1636年 :皇太极赐鄂木布为“达尔汗卓哩克图”,设四子部落郡王旗,属乌兰察布盟;
-
1649年 :清顺治帝晋封鄂木布为多罗郡王,正式置旗为“四子部落郡王旗”;
-
1914年 :受绥远特别行政区管辖;
-
1949年 :和平解放后,废除封建王公世袭制,成立四子王旗人民政府。
-
-
现代行政区划
1950年4月1日,四子王旗正式成为乌兰察布市下辖的旗,总面积25,513平方公里,辖5个苏木、5个镇、3个乡、1个牧场,户籍人口约21万。
三、地理与历史意义
-
地理位置 :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北接蒙古国东戈壁省,东邻察右中旗、察右后旗,西毗包头市达茂旗;
-
历史价值 :四子王旗是蒙古族传统游牧文化的重要载体,其名称和制度保留了元朝时期的民族治理特色。
四子王旗的名称源于蒙古帝国时期成吉思汗后裔的分治,其行政区划历经元、清、民国及现代多次调整,成为内蒙古历史与文化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