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度累积值
农作物积温是衡量作物生长发育对热量需求的重要指标,其核心概念和分类如下:
一、积温的定义
积温指在特定时间段内(如一个生育期或全年),日平均气温高于作物生物学下限温度(通常为10℃)的累积温度值。该温度累积量反映了作物完成特定发育阶段所需的热量条件。
二、积温的分类
- 活动积温
指作物生育期内,日平均气温≥生物学下限温度(如10℃)的累积和。例如,水稻的生物学下限温度为10℃,则从当年稳定通过10℃的那天起至稳定低于10℃的时段内的温度累加值即为活动积温。
- 有效积温
指日平均气温超过生物学下限温度的差值总和。计算公式为:
$$
\text{有效积温} = \sum_{i=1}^{n} (T_i - L)
$$
其中,$T_i$为第$i$天的日平均气温,$L$为生物学下限温度(如10℃)。例如,某生育期内日平均气温为15℃时,有效积温为$15-10=5℃$,若该温度持续5天,则有效积温为25℃。
三、积温的作用
- 生育期划分
通过积温可确定作物的生育期长短,例如:
-
小麦:活动积温约1000-1200℃,生育期约200-250天;
-
水稻:需积温约1800℃,生育期约120-150天。
- 播种与收获决策
积温用于预测最佳播种和收获时间,确保热量条件满足作物发育需求。例如,积温不足时需推迟播种或选择耐寒品种。
- 区域种植规划
不同地区因热量资源差异,适合种植的作物种类不同。积温数据可辅助制定区域种植结构。
四、注意事项
-
积温计算需以连续日平均气温为准,非活动温度(如低于生物学下限温度的天数)不计入;
-
生物学下限温度因作物而异,如玉米为20℃,而小麦为10℃。
通过科学利用积温,可优化农作物种植管理,提高产量与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