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高原的一种独特声乐艺术
呼麦,蒙古语中又称浩林潮尔,是一种 源自蒙古高原的独特声乐艺术 。它通过歌者同时发出两个或更多音调,形成一种低沉浑厚的基音与高亢悠扬的泛音交织的效果,仿佛大自然的回声,令人如同置身于广袤的草原、巍峨的群山之间。呼麦不仅是蒙古族文化的瑰宝,更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呼麦的演唱技巧极为独特,歌者通过调节喉咙、口腔和呼吸,创造出一种立体声效。呼麦的演唱方法是一个歌手纯粹用自己的发声器官,在同一时间里唱出两个及以上声部,声部关系的基本结构为一个持续低音和它上面流动的旋律相结合。这种唱法能唱出透明清亮、带有金属声的高音声部,获得无比美妙的声音效果。
呼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匈奴时期,即在匈奴时代就已经产生了呼麦。蒙古高原的先民在狩猎和游牧中,虔诚模仿大自然的声音,认为这与自然、宇宙有效沟通、和谐相处的重要途径。由此,人体发声器官的某些潜质得到开发,一人模仿瀑布、高山、森林、动物的声音时,可以发出"和声",即呼麦的雏形。
呼麦的演唱形式多样,可以分为“泛音呼麦”、“震音呼麦”、“复合呼麦”等。在中国各民族民歌中,呼麦是独一无二的。大体说来,呼麦可以分为咏唱美丽的自然风光、表达草原游牧民族的生活和情感等类型。
呼麦不仅是蒙古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90年代,带有“哨音”的“高音呼麦”从蒙古国传入内蒙古后迅速流行,引起了广泛关注。目前,呼麦在内蒙古地区得到了保护和传承,成为蒙古族文化的重要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