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平面上积聚的雨水深度
降雨量是指从天空降落到地面上的雨水,在未经蒸发、渗透和流失的情况下,在水平面上积聚的水层深度,通常以毫米(mm)为单位。以下是具体说明:
一、核心定义
-
测量对象
仅计算液态或固态降水(如雪、冰雹)融化后的水量,不包含蒸发、渗透和流失的部分。
-
单位与精度
以毫米为单位,测量时取一位小数。例如,1毫米降雨量相当于单位面积上积聚1毫米深的水层,大约为一根火柴的横截面。
二、应用与意义
-
水资源评估
是区域水资源量计算的重要依据,用于评估地表水和地下水的补给情况。
-
天气与气候分析
通过长期观测数据,可分析降水规律、趋势及极端天气事件(如暴雨、干旱)。
三、测量方法
常用雨量筒、量杯等仪器进行现场测量,将雨水引入量具并测量积聚深度。现代气象站还采用自动雨量计等设备进行精准测量。
四、等级划分(24小时标准)
降雨量(mm) | 级别 | 对应现象 |
---|---|---|
<10 | 小雨 | 轻微湿润地表 |
10-24.9 | 中雨 | 地表湿润,可能有小水洼 |
25-49.9 | 大雨 | 强降雨,可能引发城市内涝 |
50-99.9 | 暴雨 | 强降水,伴随雷电、冰雹 |
≥100 | 大暴雨 | 极端降水,严重内涝风险 |
>250 | 特大暴雨 | 灾害性降水事件 |
五、补充说明
-
时间范围 :气象学中通常以24小时为统计单位,但也可根据需求调整为1小时或更长。
-
地域差异 :不同地区对降雨量的定义可能略有差异,但毫米(mm)是国际通用的标准单位。
通过以上要点,可以全面理解降雨量的概念及其在气象学和水资源管理中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