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高产栽培技术规程主要包括以下关键环节,综合多个权威来源整理如下:
一、品种选择与种子处理
-
品种选择
选用通过国家或省级审定的强筋/中筋小麦品种,如豫麦49-198、矮抗58、郑麦366等,适应不同生态区域。
-
种子处理
-
精选种子,剔除病粒、烂粒,晾晒1-2天;
-
进行药剂拌种,防治土传/种传病害及地下害虫(如咯菌腈、硅噻菌胺、三唑本酮等)。
-
二、土壤准备与整地
-
土壤检测
测定土壤有机质、速效磷、速效钾等指标,有机质含量≥12g/kg、速效磷≥17.5mg/kg、速效钾≥108mg/kg为佳。
-
精细整地
-
深耕25厘米以上,旋耕2遍(深度15厘米),耙实土壤;
-
粉碎秸秆还田,每亩增施5公斤碳俊或尿素5kg,改良土壤结构。
-
-
深耕要求
连续旋耕2-3年的麦田需深耕或深松1次,打破犁底层,促进根系发育。
三、施肥管理
-
配方施肥
-
有机肥4000kg/亩,化肥复合肥70kg/亩,氮磷钾比例为1:0.5:1;
-
高产田可增施磷肥(如过磷酸钙100kg/亩)和钾肥(如硫酸钾15kg/亩)。
-
-
施肥时期
-
基肥:有机肥+复合肥(50%作基肥,50%追施);
-
拔节肥:氮肥占60%,钾肥30%(春季追施)。
-
四、播种技术
-
播种机播幅
根据品种特性调整播幅,确保均匀播种;
- 晚播品种(如冬小麦)宜推迟播种期1-2天。
-
播种深度
旋耕播种深度15厘米左右,避免过深导致发芽困难。
-
镇压与覆土
播种后镇压2-3厘米,覆土严密,干旱时镇压深度≥4厘米。
五、田间管理
-
水分管理
保持土壤湿润,灌浆期需控制水分供应,避免干裂。
-
病虫害防治
-
定期监测田间病害,优先使用生物防治(如菌剂拌种);
-
地下害虫严重时,每亩施40%甲基异柳磷乳油1kg。
-
-
补苗与控旺
- 及时补缺苗,旺苗田块冬前镇压1-2次或喷施多效唑控旺。
六、收获与储存
-
成熟指标
穗粒饱满、千粒重40-42g时为最佳收获期,避免过早或过晚收获。
-
储存条件
收获后及时晾干,储存在低温、干燥环境中,防止霉变。
七、区域特殊要求
-
沙性土壤 :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改良土壤结构;
-
盐碱地 :深翻晒土,配合灌根剂改良土壤。
通过以上综合管理措施,可有效提升小麦产量与品质,实现高产高效栽培目标。
1-小麦高产创建标准化栽培技术规程.doc_知学网知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