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到秋分期间,全球昼夜长短变化规律如下:
一、北半球变化特点
-
春分(约3月20/21日)
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等长,北极圈极夜,南极圈极昼。
-
春分到夏至(约3月21日至6月21日)
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北半球昼长逐渐变长,夜短逐渐变短。例如,北京春分时白天约12小时,到夏至时可达14小时以上。
-
夏至(约6月21日)
北半球白昼最长(约16小时),黑夜最短,北极圈内出现极昼现象。
-
夏至到秋分(约6月21日至9月23日)
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北半球昼长继续增长,但增速放缓,到秋分时恢复昼夜等长。
二、南半球变化特点
-
春分(约3月20/21日)
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等长,但南半球进入秋季。
-
春分到夏至(约3月21日至6月21日)
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南半球昼短逐渐变长,夜短逐渐变长。例如,悉尼春分时白天约12小时,到夏至时缩短至约10小时。
-
夏至(约6月21日)
南半球白昼最短(约10小时),黑夜最长,南极圈内出现极夜现象。
-
夏至到秋分(约6月21日至9月23日)
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南半球昼长继续增长,但增速放缓,到秋分时恢复昼夜等长。
三、总结规律
-
昼夜等长 :春分和秋分时全球昼夜几乎等长,但具体时间可能因年份和地理位置略有差异。
-
北半球 :春分到夏至昼长增加,夏至后昼长达到最大值;秋分后昼长逐渐缩短。
-
南半球 :春分到夏至昼长减少,夏至后昼长达到最小值;秋分后昼长逐渐增加。
这种变化规律由地球公转和自转共同作用形成,反映了太阳直射点在赤道与极圈之间的周期性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