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一方有AB型血是否要查溶血

焦鲁霞
焦鲁霞 主任医师 妇产科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三甲
一般情况下,夫妻一方有AB型血是否要查溶血,需分情况判断。若妻子为O型血,丈夫为AB型血,有必要查溶血;若妻子是AB型血,通常不用查ABO血型相关溶血,但其他血型系统仍可能有溶血风险,且新生儿都有出现溶血的可能,所以也可检查。 1. 妻子O型血、丈夫AB型血:这种组合胎儿血型可能是A型或B型,与母亲血型不同,胎儿的红细胞可能刺激母亲产生抗体,抗体进入胎儿体内就可能引发ABO血型系统的溶血,所以有必要检查。 2. 妻子AB型血:胎儿血型与母亲血型多不会因ABO血型系统产生严重抗原抗体反应,一般不用查ABO血型相关溶血。 3. 其他情况:除ABO血型系统,还有其他血型系统可能导致溶血,而且新生儿都存在溶血风险,所以也可进行检查。 夫妻一方有AB型血时,是否查溶血要结合具体血型情况判断。若妻子为O型血、丈夫为AB型血,查溶血很有必要;若妻子是AB型血,虽ABO血型系统溶血可能性低,但考虑其他因素,也可进行检查,以保障新生儿健康。
提示: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相关推荐

做美甲后肚子疼是否有事

做美甲后肚子疼情况不一,需结合实际判断是否有事。可能原因有:美甲产品过敏或中毒,刺激胃肠道,还可能伴皮疹等症状;心理因素致胃肠道痉挛,情绪缓解多可消失;也可能是巧合其他胃肠道疾病。症状较轻可先休息、喝温水观察,若持续不缓解或加重,如剧痛、呕吐等,应及时就医明确病因治疗。

科普文章 2025-03-01

孕42天做B超能否看到宝宝

一般宝宝指胎儿,孕42天做B超有可能看到胎儿,存在个体差异。月经周期28 - 30天、排卵和受孕正常者,阴道B超大多能看到妊娠囊,部分可见胎芽和原始心管搏动;月经周期长、排卵和受孕推迟者,腹部B超可能看不到或仅见小妊娠囊,阴道B超影像也可能模糊。孕期B超应遵医嘱,42天未看到不必焦虑,1 - 2周后复查,孕期要保持良好状态。

科普文章 2025-03-01

孕42天B超能否看到宝宝

宝宝通常指胎儿,孕42天B超不一定能看到胎儿,存在个体差异。若孕妇月经周期规律,受精卵着床和发育正常,此时做腹部或阴道B超,一般能看到妊娠囊,部分可见胎芽和原始心管搏动;若月经周期长,受精卵着床晚,胚胎发育滞后,可能看不到。孕早期B超很重要,若42天未看到不必焦虑,可遵医嘱1 - 2周后复查,期间注意休息。

科普文章 2025-03-01

怀孕45天见红能否洗澡

怀孕45天见红能否洗澡取决于见红严重程度和孕妇身体状况。少量见红、身体稳定时可洗澡,能保持清洁、缓解紧张。洗澡应选淋浴,防感染;水温要适宜,防感冒或影响胎儿;浴室铺防滑垫,防滑倒。但见红量大或伴有腹痛、头晕等症状,不建议洗澡,应立即平躺并及时就医。总之,要保障孕妇和胎儿安全健康。

科普文章 2025-03-01

剖腹产两次且怀孕七次后能否再怀孕

剖宫产两次且怀孕七次后能否再怀孕需谨慎评估。身体状况良好,子宫恢复佳、各项指标正常,虽有风险但严密监测下可能怀孕;若子宫有严重瘢痕、愈合不良或有基础疾病,再次怀孕风险极大,不建议;年龄超35岁,怀孕和分娩风险增加,更需慎重。剖宫产次数越多风险越高,再次怀孕前应全面检查,在医生指导下决定,孕期严格产检。

科普文章 2025-03-01

剖腹产两次且孕七次后能否再怀孕

剖宫产两次且孕七次后能否再怀孕需谨慎评估。身体恢复良好、子宫瘢痕愈合佳且无严重基础疾病者,理论上有再孕可能,但有风险;子宫瘢痕愈合不良或有严重疾病,再次怀孕威胁大,不建议;年龄较大者,因卵巢及身体机能下降,再孕可行性受影响。剖宫产次数越多风险越高,再孕前应全面检查评估,遵医嘱决定是否怀孕。

科普文章 2025-03-01

剖腹产两次后还能再剖吗

剖宫产两次后能否再剖需谨慎评估,不能一概而论。若产妇年龄适宜、身体器官功能正常、子宫恢复好且无基础疾病、前两次手术顺利无严重并发症,在医生严密监测下有再剖可能;若产妇年龄大、身体机能下降、子宫有问题或存在基础疾病,再剖会面临严重风险,不建议再剖。剖宫产次数越多风险越高,即便能再剖,孕期也需严格产检,分娩要选有经验的医院和医生。

科普文章 2025-03-01

剖腹产两次还能再剖吗

剖宫产两次后有再次剖宫产可能,需综合判断。身体状况良好,如年龄轻、子宫瘢痕愈合佳且无严重基础疾病,经医生评估可考虑,但孕期要密切监测;子宫恢复不佳,有憩室等,再次妊娠风险大增,不建议;存在严重基础病,再次剖宫产风险高,医生会谨慎评估。剖宫产次数越多风险越大,再次妊娠前应全面检查,孕期严格产检,异常及时就医。

科普文章 2025-03-01

剖腹产两次后还能否再剖腹产

剖宫产两次后能否再次剖宫产需依产妇具体身体状况判断。身体状况良好,如年龄适宜、子宫恢复佳、无基础疾病且瘢痕愈合好,经评估有可能再次手术,但风险增加;身体状况不佳,如年龄大、有基础病或瘢痕愈合不良,手术危险大,医生可能不建议。有盆腔粘连也会增加风险。剖宫产次数越多风险越大,再次妊娠要严格产检,间隔两年以上,产妇应与医生充分沟通后决策。

科普文章 2025-03-01

孕早期见红时能否洗澡

孕早期见红能否洗澡取决于严重程度与孕妇状况。少量见红、无不适且精神好时,可适当淋浴,能清洁身体、舒缓情绪,但要注意水温与时长。大量见红或伴有腹痛、头晕等症状,身体虚弱,洗澡易出意外,不宜洗澡,应尽快就医。无论何种情况,孕早期见红都要重视,及时检查确定原因。总之,需视情况决定能否洗澡,孕妇要关注自身变化。

科普文章 2025-03-01

孕妇能否使用盐酸氨溴索

孕妇使用盐酸氨溴索需谨慎。孕早期是胎儿器官形成关键期,盐酸氨溴索可能有潜在风险,不建议使用。孕中晚期必要时可在医生评估后权衡利弊使用。使用时要严格控制剂量,不可自行增减。用药过程中需密切留意自身症状、有无不良反应及胎儿胎动情况。孕妇务必遵医嘱用药,以此保障母婴安全。

科普文章 2025-03-01

孕妇尿蛋白±15是否严重

孕妇尿蛋白±15严重程度需结合具体情况判断,受留取尿液标本方式、有无基础疾病、血压等因素影响。如标本污染致假阳性不严重,复查即可;生理因素引起的蛋白尿一般影响不大;有肾脏疾病可能提示病情活动;伴血压升高可能发展为子痫前期;伴有不适可能存在其他问题。不能直接判断其严重性,发现异常应及时咨询医生检查处理。

科普文章 2025-03-01

怀孕时吃杏仁坚果是否有危害

怀孕时吃杏仁坚果是否有危害取决于多种因素。甜杏仁营养丰富,孕妇适量食用可补充营养、促进胎儿发育,但过量食用会增加肠胃负担。苦杏仁含氢氰酸,食用后可能影响孕妇及胎儿健康,甚至致胎儿畸形、流产。此外,若孕妇对杏仁过敏则不能吃。总之,吃杏仁坚果是否有害不能一概而论,孕妇要结合自身情况合理选择。

科普文章 2025-03-01

孕酮偏低是否有危害

孕酮偏低通常有危害。它会影响生理周期,导致月经紊乱,影响生活;对孕期女性危害大,增加流产风险,还可能使胎儿发育迟缓、异常甚至停育;也会引发身体不适,如甲状腺功能不全、低血糖等。总之,孕酮偏低既干扰正常生理,又威胁母婴健康,出现相关情况应及时就医检查并调理。

科普文章 2025-03-01

孕妇不做糖耐是否可行

孕妇一般应做糖耐检查,这对保障自身和胎儿健康意义重大。糖耐可筛查妊娠期糖尿病,该病可能无症状,不检查难以发现。若未及时发现,孕妇可能出现高血压、感染等并发症,胎儿也面临巨大、早产等风险。此外,检查结果还能指导孕期管理,便于早发现早治疗。因此,孕妇要重视糖耐检查,积极配合,确保孕期安全顺利。

科普文章 2025-03-01

唐筛结果是否与孕妇年龄有关

唐筛即唐氏综合征产前筛选检查,其结果与孕妇年龄有关。生理上,年龄增加使卵子质量下降、染色体异常概率升高,致胎儿患唐氏综合征风险增加;从唐筛原理看,年龄是评估风险的重要参数;临床数据显示,高龄孕妇唐筛高风险比例更高。孕妇做唐筛要准确提供年龄,若结果异常不必慌,唐筛非确诊手段,可进一步检查确诊。

科普文章 2025-03-01

孕妇做唐筛是否有意义

唐筛即唐氏综合征产前筛选检查,孕妇做唐筛很有意义。其一,能筛查胎儿患唐氏综合征风险,该病患儿有智力低下等问题;其二,可帮助医生和孕妇决策,高风险时可进一步确诊,决定是否继续妊娠;其三,有社会意义,能减少患儿出生,减轻负担。但唐筛只是筛查,低风险不排除患病可能,结果异常也别慌,应及时咨询医生进一步检查。

科普文章 2025-03-01

吃了药孩子还能要吗

吃了药孩子能不能要不能一概而论,取决于多种因素。用药时间方面,受精卵着床前期药物影响“全或无”,器官形成期是致畸敏感期;药物种类上,维生素类影响小,部分抗生素、抗肿瘤药有致畸风险;用药剂量越大,对胎儿潜在影响越大;且不同孕妇及胎儿对药物反应存在个体差异。总之,要综合评估,孕妇用药后应及时就医,由医生指导。

科普文章 2025-03-01

怀孕吃药后孩子还能不能要

怀孕吃药后孩子能不能要受多种因素影响。服药时间方面,着床前期多为“全或无”影响,着床后12周内是致畸敏感期;药物种类上,维生素类较安全,部分抗生素等可能致畸;药物剂量越大潜在影响或越大,但因药而异;还需结合孕妇健康及胎儿产检指标判断。总之,不能一概而论,建议及时就医,由医生评估指导,孕妇积极配合检查保障母婴健康。

科普文章 2025-03-01

怀孕时吃了鸭汤是否有问题

怀孕时一般吃鸭汤没问题,鸭汤营养丰富,对孕妇和胎儿有益,但要注意食材与食用量。鸭汤含蛋白质等多种营养,能补充孕妇营养、增强免疫力;制作时要选新鲜鸭子并煮熟;且不能过量食用,以防消化不良。此外,不同孕妇体质有别,过敏或有特殊情况者食用后可能不适。孕妇应结合自身合理饮食,不适要及时就医。

科普文章 2025-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