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完NT检查后还需要做唐氏筛查吗

焦鲁霞
焦鲁霞 主任医师 妇产科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三甲
一般情况下,做完NT检查后还是需要做唐氏筛查的。 1. NT检查和唐氏筛查的目的虽都与胎儿染色体异常的风险评估有关,但它们是不同的检查。NT检查是通过超声测量胎儿颈部透明带厚度,一般在孕11 - 13⁺⁶周进行,能早期筛查胎儿是否有患唐氏综合征等染色体疾病的可能。 2. 唐氏筛查则是通过抽取孕妇的血液,检测母体血清中某些生化指标的浓度,结合孕妇的年龄、孕周、体重等因素,计算胎儿患唐氏综合征等染色体疾病的风险,分为早期唐筛(孕9 - 13⁺⁶周)和中期唐筛(孕15 - 20⁺⁶周)。 3. NT检查有一定局限性,不能完全准确判断胎儿是否患病,唐氏筛查可以从另一个角度进一步评估胎儿患病风险,两者联合能提高筛查的准确性。 NT检查和唐氏筛查都只是筛查手段,不是确诊方法。若筛查结果显示高风险,还需进一步做羊水穿刺或无创DNA检测来明确诊断。孕妇应按照医生的建议,按时做好各项产检。
提示: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相关推荐

hcg六千多下降两千多是否正常

hcg六千多下降两千多是否正常需综合判断。孕早期hcg应快速增长,此时下降多提示胚胎发育不良、宫外孕等异常;孕8 - 10周后hcg逐渐下降,此时下降可能正常。若下降伴腹痛、阴道流血等,可能是流产、胎停育等。此外,个体差异、检测误差、内分泌失调等也会影响数值。总之,不能仅依一次数值判断,有疑问要及时就医检查诊断。

科普文章 2025-03-01

hcg从六千多下降两千多是否正常

hcg从六千多下降两千多是否正常需结合孕周和孕妇情况判断。孕8 - 10周后,hcg达高峰自然下降属正常生理现象;孕早期下降,可能是胚胎发育不良、宫外孕等异常情况,也可能是检测误差或其他病理因素所致。总之,出现此情况应及时就医,结合超声等检查明确原因并采取相应措施。

科普文章 2025-03-01

自然流产孕囊会流出吗

自然流产时孕囊不一定流出,与孕周、宫缩等因素相关。怀孕8周前,孕囊易完整排出,8 - 12周排出难度增加;宫缩有力规律利于排出,乏力则易残留。孕囊流出常伴阴道出血、腹痛,多为白色圆形或椭圆形肉样组织。若未流出,可能需清宫手术防并发症。怀疑自然流产应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处理,保障健康。

科普文章 2025-03-01

自然流产时孕囊会流出吗

自然流产时孕囊不一定流出,受孕周、流产类型等因素影响。怀孕12周前孕囊较小易完整流出,12周后难度增加。完全流产孕囊完整排出,不全流产可能有残留。孕囊为白色、圆形或椭圆形肉样组织。判断孕囊是否流出不能仅靠肉眼,需超声检查。若有残留可能需清宫,以防并发症。自然流产应及时就医,依检查结果处理保障健康。

科普文章 2025-03-01

自然流产有血块是否为孕囊

自然流产有血块不一定是孕囊,不能仅靠外观判断。孕囊多为白色、圆形或椭圆形,质地较韧,与血块不同,但出血量大时血块易包裹孕囊,增加判断难度。可结合腹痛变化辅助判断,若无法自行分辨,应将排出物送医,医生通过肉眼或病理检查确认。无论有无排出孕囊,自然流产后都要及时就医检查,必要时清宫,以保障女性健康。

科普文章 2025-03-01

有宫缩时想挂催产素是否可行

有宫缩时能否挂催产素需综合判断。宫缩不规律、强度弱且宫颈条件成熟、胎儿无异常时通常可行,而宫缩正常或过强、胎儿有窘迫等情况则不可行。具体要考虑宫缩情况、宫颈条件、胎儿状况、母体状况。若盲目使用,可能有子宫破裂等严重后果。总之,该操作需医生综合评估,产妇应遵循专业建议,保障母婴安全。

科普文章 2025-03-01

B超结果是否严重

B超结果严重程度不能一概而论,需结合多因素判断。可能是正常生理表现,此时不严重;也可能是良性病变,如肝、肾囊肿,多对身体影响小;炎症表现经规范治疗多可治愈;若发现有恶性特征的肿瘤则可能较严重。此外,还需结合患者症状判断。总之,不能仅靠B超判断病情,有疑问应及时咨询医生,遵医嘱处理。

科普文章 2025-03-01

怀孕12周还要做唐氏筛查吗

怀孕12周一般可以做早期唐氏筛查。早期唐氏筛查在怀孕11 - 13⁺⁶周进行,其作用是评估胎儿患唐氏综合征等染色体疾病风险,主要通过超声测胎儿颈项透明层厚度并结合孕妇血清学检查判断。若结果高风险,需进一步检查确诊。早期筛查后,15 - 20⁺⁶周还需中期唐氏筛查。孕妇应重视产检,筛查异常时遵医嘱检查,保障胎儿健康。

科普文章 2025-03-01

12周产检还要做唐氏筛查吗

12周产检可做早期唐氏筛查,有重要意义。其通常在孕11 - 13⁺⁶周进行,12周正合适。目的是评估胎儿患唐氏综合征等染色体疾病风险,常与NT检查联合以提高准确性。不过,并非所有医院12周产检时都会开展该项目,有些医院建议孕中期做中期唐筛。且早期唐筛只是筛查手段,高风险不意味着胎儿一定患病,需进一步检查确诊。

科普文章 2025-03-01

肚子胀气能否用开塞露

肚子胀气能否用开塞露需视情况而定。因便秘使粪便堆积、产气增多导致的肚子胀气,用开塞露可润滑肠壁、促进排便排气,缓解症状;而由消化不良、胃肠动力不足等非便秘因素引起的,开塞露难以缓解胀气;肠梗阻等严重疾病导致的,用开塞露可能延误病情。肚子胀气时不能盲目用,要先判断原因,严重或持续不缓解需及时就医明确病因治疗。

科普文章 2025-03-01

孕囊见2个无回声区是葡萄胎吗

孕囊见2个无回声区不一定是葡萄胎,不能仅凭此超声表现确诊。可能是正常双胎妊娠,后续可见胎芽、胎心;也可能是葡萄胎,其典型超声有“落雪状”等表现,早期不典型;还可能是宫内积液等其他情况。葡萄胎患者多有阴道流血等症状。血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测定、病理检查等可辅助诊断。需综合判断明确病因,采取正确处理措施。

科普文章 2025-03-01

孕囊见2个无声区是否为葡萄胎

孕囊见2个无声区不一定是葡萄胎,判断是否为葡萄胎不能仅依据无声区,要结合多方面综合判断。超声表现上,典型葡萄胎有“落雪状”等特征,仅2个无声区不能确诊;症状上,葡萄胎多有阴道流血、严重呕吐等;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水平异常升高可辅助诊断;病理检查是金标准。总之,不能仅凭无声区判定,需综合评估,异常时应及时就医。

科普文章 2025-03-01

孕囊见2个无回声是葡萄胎吗

孕囊见2个无回声不一定是葡萄胎,判断是否为葡萄胎需多方面综合考量。这可能是正常双胎妊娠,后续可见胎芽、胎心。葡萄胎在超声下有“蜂窝状”等特征,患者血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水平异常升高,还常有阴道流血、子宫异常增大等症状。总之,不能仅依据无回声判断,若检查异常,应及时咨询医生进一步诊断处理。

科普文章 2025-03-01

孕期胎儿肾积水是否为病理性

孕期胎儿肾积水不一定是病理性的,其成因复杂,与多种因素有关。生理性因素如胎儿憋尿,积水轻且多可自行消失;病理性因素常见泌尿系统梗阻,积水常不缓解且可能加重。孕周上,孕早期生理性可能大,晚期进展则病理性可能增加;积水小于10毫米多为生理性,大于15毫米病理性可能大;合并其他畸形也提示病理性可能高。发现肾积水应定期复查,必要时进一步检查明确病因并处理。

科普文章 2025-03-01

孕囊离疤痕9mm是否能要

孕囊离疤痕9mm能否继续妊娠不能一概而论,需综合多因素判断。孕妇身体状况好、胚胎发育正常、子宫疤痕愈合佳且厚度合适,可增加继续妊娠可行性。孕期孕囊位置可能变化,远离疤痕会提高安全性。但继续妊娠有胎盘植入、子宫破裂等风险。因此,孕妇要和医生充分沟通,全面检查评估后谨慎决定,孕期加强监测保障母婴安全。

科普文章 2025-03-01

孕囊离疤痕9mm的胎儿能否保留

孕囊离疤痕9mm的胎儿能否保留需综合评估。评估因素包括孕妇自身状况,身体好、无基础病对妊娠有利;疤痕情况,愈合好、厚度合适保留可能性大;孕期发展,胎盘位置正常可继续妊娠;异常症状,无腹痛、流血可动态观察;医生会结合检查给出建议。总之,能否保留要多方面考量,孕妇应定期产检,遵循医嘱保障母婴安全。

科普文章 2025-03-01

孕囊伤口10mm是否算疤痕妊娠

孕囊距伤口10mm不一定算疤痕妊娠,判断不能仅依据距离。目前无绝对统一距离标准确诊,还需结合多方面评估。超声需观察孕囊着床位置、子宫肌层情况;部分患者有不规则阴道流血、腹痛等症状;还可通过磁共振成像等进一步检查。最终要由医生综合各项检查和患者情况准确判断。患者应及时就医明确诊断并处理。

科普文章 2025-03-01

孕囊位于中下段是否有问题

孕囊位于中下段不一定都有不良后果,其影响与孕周、后续发展等有关。可能存在流产风险,孕早期着床不稳易引发宫缩致腹痛、阴道流血;也可能发展为胎盘前置,增加孕期和分娩出血风险。不过部分孕囊会随孕周增加回到正常位置。孕妇要定期产检,监测孕囊及胎儿情况,注意休息,减少对子宫刺激。总体,虽有潜在风险,但不必过度紧张,遵医嘱即可。

科普文章 2025-03-01

男女性爱未射精会导致怀孕吗

男女性爱未射精也有怀孕可能,只是概率较低。其与多因素相关,包括男性前列腺液中可能含精子,若女性处于排卵期,精子活性强、数量达一定程度就可能受孕;不同个体生理状况有别,怀孕可能性存在差异;性爱姿势、女性生殖系统状况等也会影响怀孕概率。总体而言,未射精仍有怀孕风险,建议采取可靠避孕措施,有疑问可适时检测。

科普文章 2025-03-01

男女性爱没射精会导致怀孕吗

男女性爱没射精仍有怀孕可能。原因如下:一是男性射精前的前列腺液中可能含少量精子,进入女性体内遇卵子可受精;二是性行为中可能有少量精液溢出,其中精子可致受孕;三是女性排卵时间不确定,受情绪、环境等影响可能意外排卵。所以,没射精也不能完全排除怀孕风险,无生育计划时应做好有效避孕措施。

科普文章 2025-03-01